于樂時
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瓦質或陶質的獸形裝飾,叫脊獸。除宮殿廟宇外民宅不得安獸。有功名的,由皇帝特批敕建。安獸之脊叫作“儀脊”,以示殊榮。
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龍吻,又叫吞獸。四條垂脊排列著五個蹲獸。統稱“五脊六獸”。這是鎮脊之神獸:祁吉祥、裝飾美和保護建筑的三重功能。古建筑為木結構,以獸鎮脊,避火消災。于兩坡瓦垅交匯點,以吞獸嚴密封固,防止雨水滲漏,既收裝飾美,又收護脊之實效。龍吻張開巨口吞脊,民間傳說,龍王的二子爭奪王位,先吞下屋脊者稱王。龍弟乘兄吞脊,拔劍刺兄于脊上,劍柄尚露在外面。
在四條垂脊上,排列著五個“蹲獸”,這就是明代楊慎說的“螭吻”。《升庵外集》說龍的九子:“二日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紅樓夢》把它們寫得“金輝獸面,彩換螭頭”,用來形容大觀園省親正殿。五個蹲獸分別是:狻猊、斗牛、獬豸、鳳、押魚。民間把螭頭俗化了,分別起了綽號叫作: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扯)旗、坐山觀火。從綽號就可以看出“獸頭”是面貌猙獰、神頭鬼臉。而只有兇惡才威嚴獰厲,才能行使鎮物的使命。俗語抓住了“五脊六獸”兇神惡煞、齜牙咧嘴的形象特征,用來形容人的難受的心態與情貌;這不是一般的難受,而是難受之極態。“五脊六獸”本是俗語,舊時童蒙讀物《四言雜字》收錄此句,就是明證。
隨著時間的流逝,俗語中多有不解或誤解。除林西先生所舉舊小說《醒世姻緣傳》誤成“五積六受”外,清代穆辰公《北京》“乍得幾百塊錢月費,燒的‘五雞六獸’的”。然而從未知見林西先生所謂“牛馬羊雞犬豕”六畜的又一說。
城市建筑水泥叢林,別說脊獸,連脊也消逝難見了。別說一般人不知獸頭為何物,便是專家學者也常生誤會與誤導。
對獸頭的誤解,不自今日始。清小說《文明小史》變誤為“壽頭模子”,應是“獸頭模子”。由獸頭的本體延伸及于模子的母體,是罵語的升級。不論瓦質陶質的獸頭,都叫瓦獸,都是脫模燒制。清代褚人獲《堅瓠二集》收有呂蒙正的題鴟吻詩:“獸頭本是一團泥,做盡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卻當初窯內時。”把一團泥坯,脫卻胎范、入窯燒制,而后抬入青云的蹲獸,寫得明明白白。
--載《今晚報》2000年7月13日“日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