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學過了許多有關月亮的詩歌,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二生答
是啊,在中秋佳節,遙望明月,人們會浮想聯翩,李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靜夜思》,那么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留給了我們寫什么呢? 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學家。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
三、賞讀詩歌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2、學生齊讀,感受作者思想。
四、品味詩歌
問題一:如果時空倒流,你化身為蘇軾本人,試將詞中的文句變成平實的語言表述出來。
讀完了課文,我們就初步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想讀得聲情并茂,我們還要學習課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 根據課文注釋,發揮想象,再現這首詞描繪的情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宮中的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分析:詩人問月問年,發揮了奇特的想象。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呢?因為作者政治失意,內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分析:詩人為什么想要乘風歸去?想要離開現實,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分析: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現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可是為什么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問題二:在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自由發言,領會詞意,詞人的感情。
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所以打消念頭。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生3: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郁悶,你為什么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回歸田園,過著快樂的隱居生活呢?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間,表現詩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里“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于現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他用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通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是表現詩人在中秋節飲酒時的發問,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時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來問蒼天。在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對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應該說表現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一句表現作者的一種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倆的情誼開長地久,同時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這句話不僅表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廣之,表示對天下所有與自己有類似情況的人一種良好祝愿。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因為這句話是寫景句,表現作者因為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師:好。大家剛剛很積極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
問題三:上下闕主要寫什么?怎樣聯系起來的?(提示:古代詩詞常常先寫景,后抒情)
上闕:望月(寫景) 下闕:懷人(抒情)
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