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理解課文,了解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出城,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終于說服秦伯,解除困難。表現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等內容。
2. 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以培養閱讀能力。
學法指導:
1. 史傳中所寫人物的言論行動,都是和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發展進程有關,讀課文時應當首先把歷史進程弄清楚,再品味人物的言論行動。
2. 文章中人物的言論行動應當是我們始終注意的中心。
重點、難點:
(一)重點知識:
1.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如果說《春秋》僅僅是最簡括的歷史大事記,那么《左傳》則從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在文學和語言上的成就也很大,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
2. 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左傳》通過人物言行所表現的愛國進步思想是顯著的。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用,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他義無反顧地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3. 燭之武的說辭層次。--離間計
燭之武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表現出他能言善辯、智能過人。其說辭層次如下:
(1)博秦君好感--不卑不亢,引出話題。原文:“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2) 原文:“若亡鄭有益于君……君亦無所害。”
(3) 原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唯君圖之。”
思考題:燭之武說服秦軍退兵的原因有多面,但關鍵在哪里呢?
答案:燭的觀點是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了。這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
(二)難點解析:
《左傳》雖是歷史著作,從文學角度看也是有顯著的特點的。
1. 敘事富于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它總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環節或有典型意義的部分來著重地敘述或描寫,而不是毫無選擇,平鋪直敘。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
2. 行人辭令之美。
辭令之美就是語言之美。不過辭令雖靠語言來表現,而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理由,出使時才有說服力。例如燭之武對秦伯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事勢必然之理來聳動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
六. 文言文知識總匯:
(一) 文言實詞 古今異義
原句 本字 古義 今義
且貳于楚也 貳 特指從屬二主 數字“二”的大寫
國危矣 國 諸侯封地稱國,大夫封地為家 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
亦去之 去 離開 前往
行李之往來 行李 出使的人 行旅所攜帶的物品
3. 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為動詞:“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駐軍。
意動用法:“越國以鄙遠”鄙:以…為鄙(把…當作邊邑)
使動用法:“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4. 重點實詞:(以加點著重號為主)
“以其無理于晉,且貳于楚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失其所與,不知”
(二)通假字
1.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2. 秦伯說。 說,通“悅”,高興。
3. 失之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4. 不可失也已。 已,通“矣”,語氣助詞“了”。
(三)文言虛詞 吾其還也: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四)文言句式
1. 判斷句:① 鄰之厚,君之薄也。② 以亂易整,不武。
2. 賓語前置句① 夫晉何厭之有?
3. 介詞結構后置①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4. 省略句 ① 許之② 敢以(之)煩執事(省介詞賓語)③ (燭之武)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