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蘊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詩。《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學生搜集紀伯倫的資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多媒體顯示紀伯倫像)
同學們,哲理詩作為世界詩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散發著醉人世間芳香,為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含蓄雋永的哲理性的警句,往往會使身處紛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奮起。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蘊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讓我們靜心于靈氣而個性的波和雨的絮語中,去感悟一個深邃、美妙的別樣洞天。(板書文題、作者)
2、紀伯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作為哲理詩人和杰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上世紀20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在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和疾病煎熬之苦。盡管這樣,他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的祖國,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后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對愚昧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于向暴虐的權利、虛偽的圣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尸”;他反對無病呻吟,夸夸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文學與繪畫是紀伯倫藝術生命的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后期創作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 學生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
執拗:固執,不隨和。 真諦:道理。 長吁短嘆:唉聲嘆氣的樣子。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徹夜不寐:整夜沒有睡覺。 盛氣凌人:凌,侵犯;形容氣勢逼人的樣子。 酷肖:非常相似。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教師提示:紀伯倫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課文節選的兩首詩在翻譯時都著意安排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詩在聲音層面上不顯得單調,很好地體現了紀伯倫極有個性的語言藝術。
請同學們邊誦讀邊找出詩中的韻腳,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感。
學生朗讀體會,教師以《浪之歌》為例點撥:《浪之歌》第一節:“人”“近”(鄰韻)、“分”;換韻為“里”“體”;第二節: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相同,鄰韻);第四節:換韻為“他”“下”等。
學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韻腳。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感情范讀,學生體會文意,并用簡潔的語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學生積極發言,言之有理就行。
2、 思考討論:
問題一、《浪之歌》和《雨之歌》具有哪些相同點?
答:(1)它們都利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將“浪”和“雨”賦予了人的行為和思想,將它們塑造成富有豐富的性感內容的形象。(2)善于在平易中發雋永,“浪”和“雨”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但經過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詠嘆調試的浪漫與抒懷,使讀者獲得遠不止一般的審美和愉悅。(3)雖然將“浪”和“雨”擬人化了,但并不脫離“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問題二、在《雨之歌》這首散文詩中,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詩中對擬人手法進行了靈活的多方面的運用,請研讀課文,仔細體會。
答:詩人對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的處理,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應加以擬人化,一方面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例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成了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除了自然界的具體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如第二節“清晨的女兒”中的清晨,以及第五節“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說擬人的手法運用于無形,出神入化。
問題三、揣摩下面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我同海岸是一對情人,愛情讓我們相親相近,空氣卻使我們相離相分”(“海岸”“愛情”“空氣”各代表著什么?)
答:作者想象緊貼著海浪的物理特性來寫:海浪經過陽光的蒸發會變成水蒸氣,遠離“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著作者的祖國。“愛情”實際上是作者對祖國的眷念之情,而“空氣”則是使作者遠離祖國的各種因素。
問題四、“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鐵蹄之下”這句話比較含混,可能與翻譯有關,但基本上不影響全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處,聯系上句“雷聲隆隆閃似劍,為我鳴鑼開道:一道彩虹掛青天,宣告我行程終了”來理解此句,可視為作者對人生的感慨:人雖然出生時是轟轟烈烈,但終歸要寂寞地老去。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1、 合作研討:
(1)這兩首詩中,作者的想象多數是緊貼著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展開的,《浪之歌》中第二、四節寫到的潮汐現象,你了解嗎?詩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與海岸的熱戀形象的?
(2)《浪之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分析詩中雨的形象遞進伸展的層次。
學生精彩交流,教師引導 。
2、精彩文段賞析:
《浪之歌》第五節非常精彩,讓我們共同去賞析:
第一,排比手法的運用,“曾有多少次……”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使人讀來如娓娓低訴,淺唱低吟。
第二,擬人化的手法運用十分恰當,我“長吁短嘆”“嘻嘻哈哈”將多愁善感而又頑皮任性的“海浪”十分形象地人性化地刻畫出來。“紋絲不動”“面無笑容”,則把“礁石”的冷漠無情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流利、流暢的語言增強了文章在辭色和音律上的美感。
五、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學生通讀全文,主動質疑,提出問題,師生合作交流。
《浪之歌》這首散文詩中海浪被作者賦予了什么形象?以下有兩種觀點可供參考。
(1)“海浪”是忠于愛情的浪漫化身。
(2)“海浪”代表的實際上就是作者,作者借“海浪”表達了對祖國無限的眷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誠。
注意:回答這個問題除了要理解文章中海浪被作者賦予的形象,還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理解。
六、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品讀《雨的隨想》回答問題。
《雨的隨想》的作者汪國真是青少年學生喜愛的詩人,他的文章充滿活力,洋溢著詩意,常常帶有幾分哲理,請認真品味。
七、課堂總結。
詩人敏感而多情地體察尋常生活,激蕩出心靈的鳴唱,展現了海浪和雨水的詩意形象。恰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我們用心去觀察和體驗時,會發現尋常事物中有著太多的意蘊,以我手寫我心,這就是作品,盡管稚嫩,卻是個性自我的心靈之聲,那時,生活也會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實。
八、布置作業:
請模仿課文的寫法,構思一首關于春天的散文詩。
九、板書設計:
組歌(節選)
紀伯倫
《浪之歌》
擬 海浪: 海岸的情人
人 人間世界的守護者
杰 熾
作 熱
《雨之歌》 深
雨: 滋潤萬物 情
“傳情的信使”
(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
十、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