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科 語文 教材名稱 高中語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 題 短新聞兩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年級 高一 學期 上期 學段 第1學段
教
學
目
標 1.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搜集奧斯微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3.使學生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4.使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
學
重
點 1.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2.學習本則新聞的獨特寫法。
教
學
思
路 ①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②說--交流對奧斯維辛的認識;③讀--以讀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④析--合作交流探究。 ⑤寫--寫出所思所感所悟;⑥課堂小結。
主要
教學
方法
老師點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在教學中,將讀與寫,表達與溝通結合起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
學
資
源 教材
影片《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簡短剪輯
網絡資源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
導入新課 播放影片《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簡短剪輯鏡頭,導入課題。 學生靜心感知 1. 引導學生入情,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
2. 引發(fā)對課題的興趣。
二、
說--交流對奧斯維辛的認識。
提出問題,分組交流:
1.先讓同學們分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談談看法。
2.讓小組派代表,以“我所知道的奧斯維辛”為開頭,簡要闡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認識。
提示:
*奧斯威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zhè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這里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zhèn)因此聞名于世。當年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qū)面積達40平方公里,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威辛主營、布熱津卡營、莫諾維策營。莫諾維策營又包括40個小集中營,分布在波蘭南部整個西里西亞地區(qū)。1940年到1944年,奧諾維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殺人中心,大約有400萬人在這里慘遭殺害。許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則被有計劃地殘殺了。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是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在這里喪身。1945年1月27日蘇軍解放了這里 。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維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
3.教師積極引導,對奧斯維辛作必要的補充介紹。
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xiàn)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學生搜集有關等資料,交流發(fā)言。 1.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并分析的能力;
2. 讓學生能夠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與思想,能與同學們合作交流;
三、
讀--以讀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1.學生默讀,同桌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推薦一名學生充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播報《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要求把握播報時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和情感。
3、同學們認真聽播報,并對播報進行評議。
學生可能作如下發(fā)言:
生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所以,這里要讀得厚重,讀得深沉,以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生2、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所以,這里語調要低緩,要讀出哀怨、讀出期盼。
生3、-------
4、教師結合學生發(fā)言對播報作簡要小結。
剛才同學們的評點很到位。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但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同時使文章意味深長,所以讀時,要注意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和情感變化。
學生感知并朗讀課文,對朗讀情況進行評議。 引導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容,同時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
析--合作交流探究
提出問題,組織探討。
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討論明確: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討論明確:“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經以上學習討論,你覺得本文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新聞報道中,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重點來寫,字里行間凝聚著個人的情感,也正是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可謂神來之筆。
1小組代表發(fā)言,其它同學補充;
2.學生之間討論交流。
引導學生參與 “討論探究”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五、
寫--寫出所思所感所悟。
假設某電視臺要播出“奧斯威辛系列”欄目,請你為此欄目寫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說詞。
范例:
當漢謨拉比法典不再發(fā)光;當貪婪與邪惡在心中醞釀;當高大的城墻灰飛煙滅;當戰(zhàn)爭的槍聲在瞬間打響。此刻,絕望便籠罩在心頭,文明便不再閃光,人類的道德便開始淪喪。于是,有多少無辜的生靈在硝煙滾滾中飄然逝去?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風里飲恨而亡?有多少光輝的成就在互相廝殺中毀于一旦?60年過去了,二戰(zhàn)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有關二戰(zhàn)的反思卻并沒有停止,也不應該停止。讓我們唱著“讓世間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兒開放”的歌兒,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奧斯威辛”吧。
學生動筆寫作,寫完后向全班展示匯報。
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
課堂小結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著眼于感人的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平靜的敘述中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與
創(chuàng)新之處 1、運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jié)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片段,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興趣。
2、讓學生收集資料,教師引導他們在課堂上合作交流,生生互動,互相啟發(fā),點拔探究,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3、讀寫結合,課內外結合,以讀促講,以寫促思,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存在的問題
與不足 對基礎知識(字、詞、讀音等)不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