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㈠ 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⑴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明確: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⑵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① 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② 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鳥就是王維的化身。
㈡ 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⑴ 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明確: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
⑵ 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他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衰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長年飄泊的生涯何時能了。 不盡長江 ,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㈢ 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⑴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⑵什么叫登臺呢(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生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⑶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㈣ 賞析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⑴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艱難苦恨繁霜鬢”
⑵ 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⑶ “艱難”怎么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㈤ 賞析小結
四、反復吟誦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五、作業布置 獨立完成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