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⒈ 體會最后一片葉子在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說情節結構的特點
⒉ 弄清人物主線次線的關系,領會主線對描寫人物、表達主題的作用
⒊ 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
教學重點:情節線索的作用
教學難點:主要人物與主題的表達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小說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百態,描繪了蕓蕓眾生。那些經典優秀的小說一旦進入我們的視野,往往會令人難以忘懷。
今天讓我們來共讀著名的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作者簡介
歐亨利:(1862--1910),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美國南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干過多種營生,后在銀行工作時由于賬務上的事于1897年入獄,1901年出獄后在紐約靠寫作為生,經常混跡于碼頭、貧民窟、血汗工場、小酒店和下等劇場。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痛苦,語言幽默,結構巧妙,結局總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代表作品有《最后的常春藤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概括小說情節。
1、小說的題目往往很重要,請好好體會本文題目和故事的關系。
2、看了這篇小說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和感想?
四、研讀課文
(一)分析“最后的常春藤葉”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1、提問:這“最后的常春藤葉”是真實的嗎?
2、提問:為何要畫“一片葉子”?(朗讀第16-24段)
明確:瓊西把這最后一片葉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為最后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風雨中,藤葉越掉越少,讀者的心也越揪越緊,藤葉終將掉完,年輕、純潔的瓊西卻不該過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瓊西的念頭觸發了貝爾門的行動,在哪個凄風苦雨之夜,他畫下了常春藤上那最后一片永不凋落的葉子。那是上帝的旨意,瓊西重新樹起了生活的信念。瓊西得救了。貝爾門卻獻出了生命。
3、提問: 為什么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才是貝爾門的杰作”?
明確:因為這片葉子是貝爾門人性的定格,是貝爾門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藝術結晶,它融進了貝爾門的愛、善和寶貴生命,成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二)分析人物形象,明確本文的主題
1.提問:本篇小說中誰是主要(主線)人物?(學生討論)
師:主要人物的確定不能片面地從作者描寫的多少去衡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①從人物與各方的關系看
②從小說主題的表現看
從①看,瓊西病危,生命維系于“最后一片葉子”,是為了造成懸念,為貝爾最后杰作蓄勢、鋪墊。從②看,作者要歌頌的是一種人性美,具體表現為貝爾門的善良、博愛、獻身精神,貝爾門是作家寄托主題的主要人物。如果把瓊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題便僅僅是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公和無理,抑或是表現人的精神、信念對生命的重要作用。
五、體會歐亨利小說語言的幽默。
例1: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悄悄地游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著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例2: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志里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為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六、 總結
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讓我們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通過本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體會歐亨利小說的精巧的構思藝術,幽默的語言藝術,并且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希望之于生活的意義,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