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選修《匡超人》教案
導讀提綱:
1、課前閱讀《儒林外史》15-18回(參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經歷;
2、讀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匡超人的蛻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突然?
《匡超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從作品的語言文字描能夠讀出作者的情感態度;
2、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評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從教材提供的選段出發,輻射到小說的有關章節,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樣的儒林環境中 ,是怎樣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
4、了解小說諷刺的藝術手法,進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會和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從作品的語言文字描能夠讀出作者的情感態度;
2、從教材提供的選段出發,輻射到小說的有關章節,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樣的儒林環境中 ,是怎樣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難點:
1、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評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說諷刺的藝術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會和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以范進 、周進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學習)
二、初步了解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參看《立體課堂》及相關的材料)
三、疏通文意(對照課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詞句)
四、談出閱讀小說后的初步感受(內容、形式不拘)
五、探討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會意義:
作者對筆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態度只是批判和抨擊嗎?閱讀課文,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討論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討論一:
課文節選部分的匡超人,已經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成為無恥之徒,他的無恥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情反映出來的?結合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無恥行為 為自己開脫辯解 你的獨特感受
對待家人的態度 執意送夫人下鄉
隱瞞婚史,再結夫妻
置辦喪事
對待儒林舊友的態度 潘三入獄,恕不探望
怕承擔賞罰明之虞
恬不知恥自夸 誤用“先儒”,釀成笑話,不以為恥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虛偽狡詐、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惡之人,他的言行舉止與眾儒林眾生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他的語言、心理活動已使儒林眾生丑相畢現,他的行為結果卻令人生厭和不屑。然而,作者筆下的匡超人最初卻并不是這樣一個人,他善良純凈,講孝道、重情義。
2、討論二:小說是如何描寫這個心地善良、講孝道、重情義的青年的?
(讓學生回顧小說15-18回中讀到的匡超人形象,師生共同參與探討)
教師明確:(見參考資料2)
3、討論三:者塑造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小說工55回,卻用了5回多來塑造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學們可以展開討論。
說明作者所處的儒林已經四一個大染缸,匡超人的變質墮落的過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結果,這充分說明了匡超人這個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地位。
六、小小辯論會:
圍繞匡超人變質的責任問題,進行小組辯論賽。(旨在培養個性化的解讀,并能夠根據文本有責任大膽地談出自己對主題的理解)
辯題:匡超人由善良變丑惡、由勤勉變迂腐的過程,責任到底在誰?
正方:責任在于儒林眾生,是他們的熏染、腐蝕導致他的變質。
反方:責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堅守自己善良,就不會變質。
辯論過程(選定主持人 , 安排好時間和環節)
教師評價、總結
七、探討本文的藝術成就
1、獨特的結構--“雖允長篇,頗同短制”
小說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的方式不同,它 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 ,既獨立又 前后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
2、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辛辣的諷刺
作者因久閱文壇,對文人的心態自然非常熟稔,一旦發為諷刺,不但窮形盡相,往往還剔骨見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觀察點是:人物、沖突。
4、細節描寫,夸張的語言,寫實手法,等等,都是諷刺小說藝術的基礎。
八、作業:寫作練習(任選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題目自擬)
2、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定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九、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