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流利、有 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新課導入
(出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圖片。張嘉貞和茅以升的評價。)但如果我們用畫家的另一種眼光看橋,橋更是別有韻味,別有風采。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走近作者(出示作者資料,圖片)
三、字詞(幫一把)
四、 整體感知
作為一個畫家,作者對橋情有獨衷。
1、 速讀課文,思考:
2、 “我之愛橋,并非著重于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么?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3、 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4、 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的畫。(課件)
五、 語段研讀
課文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為什么?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銷魂
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閑、自在的感覺--欣賞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莊稼地里的小橋--柳暗花明
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峰
小 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么?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 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六、 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
對橋之美,作者也運用了美的語言進行描繪,那么請你擦亮你的眼睛,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一下,用心去品味一下。
學生尋找,交流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賞析: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賞析: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賞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賞析: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從你們的發言,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你們追尋美得獨特聲音。
七.出示一組圖片,你能用優美得語言描述一下你最欣賞的畫面嗎?
大千世界,美麗繽紛,優美得事物數不勝數,都可以納入人們的審美視野,請同學們再平時的生活中擦亮眼睛,以審美的眼光去欣賞,你會得到一陣陣得驚喜。
八、遷移拓展
(1)談談閱讀本文的啟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九、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型的作業各選一題完成:
A:、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橋名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名因何起。
2、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3、收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如三國故事中的當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