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2.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3.鞏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2、3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目標1是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教學方法: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導入:同學們喜歡綠嗎?(學生答)為什么喜歡綠呢?(個別學生答)對!綠生機勃勃,活潑可愛,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給失意的人帶來無限的希望,可以給焦慮的人帶來精神的寧靜,可以給苦悶的人增添生活的快樂。綠確實值得我們去愛,但你會因為喜愛綠而將一枝綠色從屋外囚禁到屋內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青年,他因為愛綠,真的把窗外的綠囚禁到屋內,這位青年是誰?對,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關于陸蠡的資料,課前已經請同學們搜集整理,下面就先請同學們把搜集到的資料作一交流。
2、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3、陸 蠡 (1908-1942),原名圣泉,原籍浙江天臺,我國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本文是陸蠡的代表作,寫于抗戰爆發之后,華北淪陷,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表達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之情。巴金回憶陸蠡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檢查預習
1、 拼音字詞。
2、 交流圈劃批注讀書成果。
用符號對課文進行圈劃批注:
用“ ”符號標出重要段落
用“~~”符號標出佳妙句
用“?”符號標出有疑問處
用“ ”符號標出要注意處、發表感想處
三、整體感知
1、作者所囚的“綠”是什么?--常春藤。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陸蠡囚禁常春藤。
2、(大屏幕顯示思考題)
(1)課文哪幾段寫囚綠?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請各用兩個字概括。
(提示:抓寫行動的句子)
(2)哪一段或哪幾段寫得特別能打動你,使你動情?做上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3、全班討論、交流
明確: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由“擇綠、賞綠、囚綠”到“釋綠、思綠”,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感情步步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四、品讀賞析(運用圈劃批注讀書法)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學生個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五,探究討論
(同學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
1、提問: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談談你的理解。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在書上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并作些批注。
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前面同學提到的不要再提),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2、作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描繪綠藤的執著?
突出常春藤永遠向著太陽,渴望自由,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3、所以這里的綠不僅僅是指常春藤,而是有它的象征意義。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人、思想和感情,這種寫作手法,通常稱為“象征”。
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4、作者筆下的綠具有這么多崇高的品質,相信大家一定會深有感觸。現在,請同學們說一段話,致“綠友”,以表達深切的崇敬、贊美、祝福之情。
5、教師小結:抗日戰爭爆發之際,面對國土的淪喪,陸蠡的內心是壓抑而痛苦的。他把這種思想情感用他的筆流露出來。于是我們從一株“固執”的常春藤身上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爭精神。而這一切,都源于他愛祖國,忠于祖國的情懷,正如巴金所說,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永不屈服的精神”,有了愛祖國的情懷,中國人才會最終趕走日寇,走上今天的繁榮富強。
六、拓展延伸
欣賞:艾青《礁石》,朗誦,進一步感悟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精神”。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通過對海浪的描繪,塑造了搏擊風浪,在狂濤中巍然屹立的礁石的形象。表現了礁石像勇士那樣,搏擊海浪、不折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本詩中的海洋不僅僅是自然界的海洋,更多的是人類生活的海洋,在詩人筆下,“礁石”不僅象征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更象征了我們民族的那種不可或缺的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精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面對人生的風浪時都能夠具備這種不屈的精神。
七、布置作業
課后收集有關“綠”的成語或詩句,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倡小組合作。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唐賀知章《詠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板書設計:
蓬勃 象征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預習題:
1、預習字詞,熟悉課文。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邊圈劃批注。
3、本文緊扣一個“綠”字來寫,都寫了哪些與“綠”有關內容?能否在“綠”字前面添上一個字來表達每一個與“綠”有關的內容。
4、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5、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描繪綠藤的執著?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談談你的理解。
6、說一段話,致“綠友”,以表達深切的崇敬、贊美、祝福之情。(注意聯系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