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云南的歌會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三課時 授課 喻安君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
3.學習運用多樣的手法描寫不同場合的寫作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4.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用心品味,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與作者直接交流;
5.分小組討論分析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
情感與價值目標 6.了解云南的民情民風,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之情,學會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精妙。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讀一讀,寫一寫”的詞語。
2.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及沈從文表現湘西農村生活的有關文章。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古詩云:“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蹦銈冎馈安试浦稀笔俏覈哪膫省嗎?云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幾乎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說他們“會說話的都會唱歌,會走路的都會跳舞”。每逢集會或節目,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歲月在變,不變的是他們的民族氣息。今天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美妙抒情的筆觸,去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
二、簡介民歌,了解作者
1.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據說,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訴各自的理由,解決人也以歌唱進行裁決。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敬。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民族歷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喪禮俗,幾乎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動的反映。
2.作者簡介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板書課題。
學生念讀查找的資料后,教師再作補充。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檢查字詞,夯實基礎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ǖ)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蹲踞:蹲或坐。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譬喻:比喻。
淳樸:誠實樸素。
即物起興:開頭先詠他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龍吟鳳噦: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四、朗讀課文,理清脈絡
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文中所描繪的三個唱歌場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在手法上,三個部分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的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
“山野對歌”主要寫唱歌人,對歌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則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云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更是盛況空前。寫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
學生當堂完成,及時訂正。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宛如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
六、賞析品讀,加深理解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2.賞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引: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岸唷闭f明“對調子”多數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機智才能)
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動作、神態、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明確: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
3.賞讀“山路漫歌”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 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悅耳好聽的山歌)
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淳樸本色美)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
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例: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
運用精讀“山路漫歌”的閱讀方法,閱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此處全憑學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任務優美的歌!
4.賞讀“村寨傳歌”
“金滿斗會”呢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
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人多――時間長――盛裝)
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盛況空前,十年難逢)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側重寫的是唱歌的場面,既有全局描繪,又有細部刻畫。
5.賞讀完三個歌唱場面,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表格,以更好的體會各個場面獨特的風格。板書如下:
內容 特點 寫作手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點寫唱歌人
山野漫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點寫唱歌環境
村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云南民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重點寫唱歌場面
七、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風花雪月積美景,大理三月好風光,美不勝收云南美景,百聽不厭各地歌。讓我們記住云南,記住云南的歌會,記住沈從文,讓人性的光輝照亮每一個角落。
2.拓展延伸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以致用,學方法用方法,進行自主閱讀。
引導學生用表格形式概括課文內容。
教師小結。
布置作業 相應的資料練習。
板書設計 見“教學過程”(六)。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