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
陶 淵 明
一、教學目標:
1、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
2、 體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語言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2、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3、 體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朗讀、指導;自主、討論、探究
五、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3、查找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及詩文。
六、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東晉末年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許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官場上充斥著虛偽、欺詐、互相傾軋。有人卻鄙視這丑惡的社會,“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辭去官職,隱居田園,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他就是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本文是他托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與志趣。作者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讀懂原文,可以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句,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從中找出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詞句。
三、結合注釋,教師指導。指名學生翻譯課文大意(2-3人)。
四、疑問探究:
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下列問題。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1、“五柳先生”之號是如何得來的?
[說明]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隨便起了一個字號。“不知何許人” ,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誰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這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了他不隨世俗的品性。作者說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說明]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于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呢?
[說明]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一種讀書方法,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應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
[說明]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醉于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說明了前文中的“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學生可以把第三、四個問題結合在一起談,意思說清楚即可。
5、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說明]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講別人虛情客套。這說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縟節置之腦后,是一位有高風亮節,獨立于世俗之外的人。
6、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說明]不僅寫出陶淵明安于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7、“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系?
[說明]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結:
1、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語言特色:本文多用否定句。
如:“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表明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高潔的志趣和人格的獨立。不僅讓讀者對他與眾不同的氣質嘆為觀止,也使文章筆墨精湛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六、課堂作業:
1、 研討與練習、二、四、
2、 背誦課文。
七、板書設計:
五柳先生傳
陶 淵 明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志趣: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
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
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超脫世俗的隱士形象 淡泊名利而安貧樂道
八、背景知識:
(一)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時代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曾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二十九歲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只能使他厭惡。陶淵明早年便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當仕途不得志時,就更懷念這種生活。所以,在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三十九歲時,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后,又作過鎮軍、建威參軍,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隱的道路,直到去世。 陶淵明對黑暗的社會和官場完全絕望之后,歸隱田園。劉宋王朝元嘉時期,他“偃臥瘠餒有日”,江州刺使檀道濟勸他出仕,他也拒絕了。檀道濟贈給他梁肉,他“麾而去之”,這是他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行為,在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陶淵明的作品,現存詩120多首,散文6篇,辭賦3篇及其它韻文。他的作品有一些表現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另外,還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贊美。如《飲酒》、《歸園田居》等。晚年寫的《桃花源詩并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他的詩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寫來表現農村的日常生活和這種生活中的恬淡心境,使人感覺真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一樣,沒有一點雕琢的痕跡。
九、課外擴展:
本文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讀過的陶淵明詩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附錄: 陶淵明詩選
《飲酒》(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所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滿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讀山海經》(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懼。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讀山海經》(十)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