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說
韓 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品位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寓意。
2、了解本文結構上的特點。
三、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四、教法手段:朗讀、指導;自主、討論、探究
五、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3、查找本文的有關資料。
六、教學設計:
一、 導入新課:
隨著我國申奧的成功和加入W TO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空前的成就,我們的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了,建設離不開人才。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識別出來。人們把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稱為“伯樂”。其實,歷史上的伯樂倒不是能識人,而是能識馬。
伯樂本來是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宿名。春秋時秦人孫陽因為善于相馬,世上就稱他為伯樂。那么,伯樂在課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這是我們在學本文時要思考的問題。
二、 整體感知: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思考每自然段的內容。
[說明]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第三段:“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造成的后果。
以上段落內容學生說出意思即可。
三、 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本文大約寫于貞元11年--16年(公元795年--800年)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相求擢用,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 結合注釋,指名學生翻譯課文大意。教師適當進行指導。
五、疑問探究:
1、 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說明]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作者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說明]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
從反面舉出當時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被埋沒的客觀現實,來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
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
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和譴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說明]本文簡短,但結構精巧。
先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再從反面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二者依賴的關系如此密切,伯樂卻不常有。
接下去,就寫了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
以上問題學生說清意思即可。
六、小結:
1、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論述。
2、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七、課堂作業:
1、 研討與練習一、二、
2、 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八、板書設計:
馬 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無伯樂→名馬無名
二、“食馬者不知馬……”
喂馬不得法→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三、“其真不知馬也!”
妄言無馬→實不識馬
根本
名馬被埋沒--→ 不知馬
原因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
九、背景知識: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本人早孤,由嫂撫養。25歲中進士,貞元19年(803年)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饑,上書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赦還后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14年(819年),因上表諫迎佛骨,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后被貶為潮州刺史。赦還后任吏部侍郎,曾權京兆尹。卒謚“文”。
韓愈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文風,提倡散體,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十、課外擴展:閱讀《戰國策楚策四》中記載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
夫驥之齒止(年老)矣,服(拉)鹽車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腑(腳背)潰,漉(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頭灑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遷延(步履艱難)負轅不能上。伯樂遭(遇)之,下車轅而哭之,解苧(苧麻織成的布)衣以冪(覆蓋)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與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1、 請翻譯一遍。
2、 說說“伯樂攀而哭之”的原因是什么(用《馬說》中的原話回答)?
附錄:譯文
有一匹千里馬年老了,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口鼻中流出的白沫,頭挨著地,渾身冒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沖云霄,好像金石發出的聲響,為什么?這是它見伯樂了解并且體貼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