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亞的囚徒 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用來幫助理解詩歌意思,從而養成獨立的詩歌閱讀能力。
2、在誦讀品讀、問題探討為主的學習過程中,初步接觸和掌握至少一種的詩歌品讀方法。
3、在閱讀中形成對“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認同、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從而內化為自己獨立的人格力量。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詩歌的誦讀。擬以混讀、獨讀、齊讀等方式加以具體的指導,讀出感情,讀出自己。
教學難點:十二月黨人及其妻子的價值追求。擬以品字動全篇、輔助性材料助讀等方式逐漸深入學生的心靈和靈魂,從而觸動他們心靈深處的柔軟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
我們這一板塊的子題目是什么?
……殉道者之歌
什么叫殉道?
……為了理想而獻身
在我們上節課中我們領略了屈原追求理想的信念,最后屈原在祖國滅亡之際,在理想幻滅之際,抱石投河。今天我們來看看外國人面對理想的時候是怎樣做的。
板書:《致西伯利亞的囚徒》 普希金(俄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
要求:
A、 有感情的用心的朗讀
B、 讀出作者的感情基調
三、課文研讀(15分)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從題目中能看出作者這文章的情感是什么樣子的?
……
表示敬意的,并指出“致”的意義,表尊敬
2、對,那這里面的囚徒是誰?作者問什么寫給他們并對他們表示尊敬?
……
參看課文注釋①
教師補充:俄國十二月黨人大多是貴族出身,在專制的沙皇統治時期養尊處優,他們有社會地位,不像“老王”“格斯拉”一樣生活無著,但是他們是最早覺悟的一批人,他們有高尚的品德,為了推翻專制的沙皇政權,推翻落后的農奴制,為了國家民眾謀利益,不惜拋家別子,1925年,他們義無反顧地發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后遭到殘酷的鎮壓,沙皇絞死五個為首的十二黨人之后,把其他人都流放到西伯利亞。這中間有作者的許多同學和摯友。1927年,一位十二月黨人的妻子自愿赴西伯利亞與丈夫共患難,普希金托他帶去了這首詩。
3、在理解了作者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后,我們再朗讀課文,看看作者除了表示敬意,更多地說了什么?
……
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理想,激勵他們繼續戰斗。
(1)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
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降臨。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以南的牢門來到你們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2)找得好,最后請大家仔細分析一下,在這幾句話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把這些想法表達了出來?
……
①用了一系列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高傲、崇高、忍耐、勇氣和歡樂、自由、歡欣……
②運用了象征手法:枷鎖、牢獄、陰暗的地底--沙皇的專制統治
利劍、自由的歌聲、希望--革命者繼續戰斗的精神
好,作者把自己的這些希望和敬意通過這些詞語和象征手法很好地表達了出來,但是同學們不要忘了這首詩還用了一種獨特的能夠傳達自己情感的方法,那就是--采用第二人稱寫法。用“你們”這種稱呼把自己的熾烈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出來。這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是二十世紀初最早傳入中國的外國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內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是他有代表的政治抒情詩之一。
四、我們學習了《離騷》,有人說,俄國的“十二月黨人”與屈原有共同的特點,你看得出么?(5分)
……
他們都出身貴族,沒有生活之憂,他們的覺醒都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振興。他們的理想最后破滅了,但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的敬仰。他們共同書寫了“殉道者之歌”。
五、小結
這首詩寫于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氣氛,表現出戰斗者的豪情。雖然起義失敗,陰云籠罩,但是詩的格調高亢,壯志凌云,豪邁奔放,充滿了必勝的信念。詩人以無畏而自由的歌唱,傳遞了對戰友和同志真摯的感情。
六、課堂作業
語文作業本“山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