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 新聞 | 文章 | 備課中心 | 教案 | 課件 | 試卷 | 選修 | 素材 | 新課程 | 論壇 | 商城 | 加點 | 成語 | 高考 | 投稿 |
|
教案首頁
|
免費教案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其他資料
|
同步作文
|
您現在的位置: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 >> 教案 >> 必修一 >> 文章正文 用戶登錄 新用戶注冊
《鄉土情結》教案13 熱 【字體:小 大】
《鄉土情結》教案13
作者:江蘇省南…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34 更新時間:2006-9-1
鄉土情結
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 陸真杰
文本簡析
《鄉土情結》選自蘇教版新教材“月是故鄉明”專題“漂泊的旅人”板塊,該板塊要求學生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理解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由故園之思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本課柯靈為鄉土情結賦予了新的內涵,極具時代氣息。作者意在表明為國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更為重要,這是對鄉土情結的超越。本課學習重在啟發學生理解從家到國,這是故園之思的感情升華。同時,本文征引大量詩文、史料和典故來抒發情感,深化意旨,要讓學生明曉一切材料的選擇都應服從于作者創作意圖的需要,培養學生閱讀、品賞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體會作者為鄉土情結賦予的時代內涵,明曉作者圍繞“故園之思”將鄉土情上升為愛國情的行文思路。
2. 體味引用的古詩文所蘊涵的豐富情感,模仿教材評點,嘗試閱讀評價。
3. 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品賞體悟情感的能力。
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保徽Z文教學應激發和尊重學生在閱讀和鑒賞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發展其思維,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多重對話中注重教學的動態生成。同時,因本課屬“研習文本”,把握作者的創作思路及方法,強調閱讀感受應成為教學重點。本課力圖體現這些理念。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充分預習:基本解決字詞;找出引用詩句,初步體會其作用;仿照課文評點,給“對話欄”試加評點。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旅人漂泊在外,最難割舍的是思鄉情、故土情,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騷客以他們的生花妙筆抒寫了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蚂`先生的《鄉土情結》又以其獨特的視角,賦予了鄉土情結以新的時代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他的文學風采。
二.走進作者
1. 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準備的作者概況。
2. 教師總結明確
柯靈(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人。現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時因家貧失學,靠刻苦自學,走上了文學道路。1925年,在紹興小學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女人》。1930年任《兒童時報》編輯。1931年冬到上海。從此,除1948年因受國民黨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從事報刊編輯工作和電影、話劇活動。建國前曾先后編輯過進步報刊《文化街》、《民族呼聲》、《讀者生涯》等,介紹了不少延安文藝作品,建國前的主要著作有兒童詩歌《月亮姑娘》、童話《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說《掠影集》等。全國解放后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文化部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黨組成員兼常務副主席、上海電影局顧問等職。建國后主要著作有雜文和散文選集《遙夜集》,短篇小說集《同伴》、散文集《暖流》,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根據夏衍的劇本改編的《秋瑾傳》等。
《鄉土情結》是柯靈為紀念《香港文學》創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園之思作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土情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說明:以上內容可擇其要而談之
三.學生交流預習作業,合作完成以下內容
(一) 同座交流,互相補充
(二) 師生合作明確
1. 重點字詞
2. 引用詩文及其作用
(解決此問題,操作不宜過細,引用什么詩?詩歌大概意義是什么?作者引用意在表現什么?基本說情即可)
(1).唐代詩人劉皂有詩云:“客合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彼f我在并州做客已經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鄉了。
(2).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凡是到過江南的人都說江南的風光無限美好,離家遠游的人只愿跟著江南一起蒼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勝過春天,這時躺在畫船之中細聽雨聲悠然入眠。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一輪明月,潔白的雙腕像凝滿霜雪。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若是回鄉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3).孟浩然《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首詩不事藻飾,語句平淡,近似口語。對偶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
(4)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棄文就武,為國家統一事業建功立業的的愿望。詩的首句“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勢急切,氣魄豪邁,既是泛問,也是自問,在鼓動別人的同時,也在鼓勵自己,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接下來的次句承前啟后,氣勢磅礴,喊出揮刀殺敵、馳騁戰場、收復失地的心聲,字里行間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希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詩一氣呵成,節奏明快,令人讀了為之精神振奮。詩的后兩句則是呼吁有志男兒“帶吳鉤”效命沙場,以鼓勵別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一樣,為國建功立業。
5).林則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兩句,表示:但若對國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報效國家,決不能因個人禍福而避之。這兩句可謂驚天裂帛,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作者胸中跳蕩的報國之心,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繼的愛國精神的基礎也就在此。
作用: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敘古論今,顯示了其豐厚的文學底蘊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生動性,是這篇文章文筆優美的突出表現更重要的是,引用古詩文在內容上恰到好處地為情感、主旨服務,是內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文本研習
(一)
師:剛才我們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請大家聯系剛學的《采薇》,思考:兩篇文章在抒情對象及抒發的感情上有何異同?
(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合作明確)
(1) 兩篇文章都寫出了離家漂泊在外的旅人的家園之思。
(2)《采薇》具體描繪了戍卒的濃濃鄉愁,戍卒因為戰爭而不得不離家,《鄉土情結》在對象上則擴展了,既有因為戰爭甚至是災難、放逐不得不離家的游子,也有為了追逐,尋找理想甚至是為了生活而奔波的旅人。
(3)在情感的表達上,《鄉土情結》既有家園之思,更有故國之戀。
師:文章中提到了離家后思戀家鄉、故土,還提到了思念國家,他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述的呢?又具有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回到文本,從他的表述中去探尋他思維流動的歷程。
(師邊導邊板書:離家 戀家 思國 )
(二)
1. 學生自瀆課文1~2節,參照“對話欄”提示,思考:作者在這兩節中是怎樣闡述“鄉土情結”的?
師生討論明確:作者以王維詩引出思鄉話題,通過古詩不同的具體情境下,人都有鄉土情愫的具體行為:無論是在熱鬧后的冷落時刻,還是在人生得意時,異鄉的特色風物,他鄉遇故知、聞鄉音的快樂與欣喜,都表明我們心中有一種情感是永恒的、深刻的,輕易不能化解的,它不因時空變化而消減,這就是“鄉土情結”。因為它在我們童年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并深深地在心頭烙上了印記,附著在我們身上。父母親族的愛,家鄉的風物,悲歡離合的家史,甚至是鄰里鄉情,這些是永恒的,令人難以忘懷的。
師:作者這樣表述意在強調鄉土情結的特殊性,它是深藏在心底的,永難泯滅的情感,這是一種情結。(文題“情結”加著重號)
2. 學生齊讀兩段的最后一句。
(三)
師:誠如作者文中所說“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人又是不安分的動物”離家越遠,思鄉越切,鄉土情結越深,因此作者順理成章地寫了離家的表現。下面請同學們自瀆3~5節,思考:離家的情形有哪些?這三節“對話欄”沒有評點,你能選擇一處試加評點嗎?
(1) 師生討論明確:總體說來,離家有兩類表現,一類是由于自身對理想、榮譽的主動追求或家庭生活的逼迫,另一類是由于災難、戰爭或個人遭到放逐。
(2) 評點,可指名回答。例說:第三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旅人的孤獨無助。
(四)
師:無論哪種情形,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正如本專題扉頁上所說的,請翻到教材56頁,請大家齊讀“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根”。
師:文章寫到這兒已充分表達了“家園之思”的內容,可第5節卻重點提到了林則徐,這段內容能否刪去?
明確:寫林則徐重點表現了他為國為民的情懷,不難看出,作者認為這種情懷比普遍意義的思戀故土更為重要,這其實是鄉土情結的超越。為什么這么說呢?不妨讓我們來看看文章的第6節。
(五)
(1)指名朗讀本小節
(2)“安土重遷”含義探析
(3)強調:不肯輕易地離開故土,即使離家,也要回歸故土,葉落歸根,這種戀家情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祖先根深蒂固的觀念。
(4)師:然而,纏綿的情致不能改變殘酷的現實,百余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背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本節中例舉了哪些情形,作者意在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后齊讀“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
(5)學生齊讀最后一段。明確:人已不為家所累,但人又應該永遠擁有自己的家,既走向開放,又會有心靈的歸宿,這就是新時代的鄉土情結。
(6)小結點名作者的創作意圖,強調新時期“鄉土情結”的特殊內涵,完成板書。
五.拓展討論
師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現今國情與發達科技,談海歸現象等。核心可圍繞報國豪情。
六.作業
1.課外閱讀:讀本P77~83三篇寫故鄉風物的文章。
2.練習冊配套基礎練習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