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德山
《師 說》 教 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設想:
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合起來。
[教學課時].兩教時
第 一 教 時
教學要點:解題、簡單介紹作者、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解題:“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說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pán)的,其實也是針砭時弊之作。
三、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所以,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 (768-824),宇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 "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稱 "韓文公"。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后來哥哥死于貶謫之地,靠著嫂嫂教養成人。但艱苦的環境并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他努力讀書,自我鞭策,一考再考,終于如愿在朝廷為官。20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及第。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802年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行χ,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補充資料:(名言警句)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曾提到: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真是慧眼識英雄,短短幾個字,就鮮活地勾畫出韓愈的風骨。
關干古文運動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 "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 "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掘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四、教師范讀。
五、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文章首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說。一正一反,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接著,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 ,都可以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議論張本。(讀講至此,教師可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讀后小結: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必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作者自命繼承儒家道統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地做老師)申說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于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
板書:今之眾人 古之圣人
說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
板書:為子的擇師 其身則恥師
證明這是“小學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
板書: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
六、讀后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人深思。
七、布置作業:反復朗讀課文。并作好回講課文第1、2段的準備。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讀講課文第3、4段,總結課文;結合“思考和練習”三--五題,講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指名朗讀、回講課文第1、2段。
二、讀講課文第3、4段。
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集體朗讀。)
三、讀后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贊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集體朗讀。)
讀后小結: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3、.集體朗讀全文一、二遍。
4.、總結課文: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
5講結構助詞“之”的幾種用法,略作補充如下:
(1)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2)①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偏正結構,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一個分句。②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
【鞏固練習】
一、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 孰(shú)萇弘(cháng)經傳(zhuàn)針砭時弊(biǎn)
B.諛(yú) 句讀(dòu) 諂媚(chǎn) 不拘于時(jū)
C.郯(dàn)嚴謹(jīn)或不焉(fōu)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貽之(yí)師襄(xiāng)以資切磋(chuō)
二、給下面加點的多音字注音。
①師說 游說 ②句讀 讀書 ③小學而大遺 曹操遺權書曰
④六藝經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及今義(指現在的通用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③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無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④師道之不存也久矣
道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⑤今之眾人
眾人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⑥小學而大遺
小學
句中古義:
今常用義:
四、下列句中都有詞類活用的現象,請你找出來,然后在句后括號內用序號注明活用類別。
A.名詞作動詞 B.意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
①吾師道也( )②吾從而師之(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⑤而恥學于師( )⑥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五、下列句子有A判斷句,B被動句,C賓語前置,D介詞結構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請在句后括號內標上序號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補出省略成分。屬兩種句式的,同時寫出。
①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也。( )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不拘于時,學于余。( )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③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
六、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
B.作者韓愈,字退之,自謂君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D.《師說》用了六個字--傳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師的職能作用給概括出來了。
七、“道”字的講法不同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B.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八、對“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一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師學習,這只是小的方面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卻不跟老師學習,這是把大的方面放棄了。我沒看出這種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師學習,這是把大的方面放棄了;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卻跟老師學習,這只是小的方面學習。我看不出這種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或者以他為老師,或者不以他為老師,這是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放棄。我沒能見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或者學習,或者不學習,大的方面放棄小的方面學習。我怎能看出他聰明呢?
九、閱讀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1.解釋
常:, 之徒: 及:
是故: 于: 是:
2.把下面兩個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原文: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譯文:
原文: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譯文:
3.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A.圣人無常師 B.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這段文字采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A.舉例論證 B.引言論證 C.對比論證 D.正反論證
5.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師
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練習。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1.對下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A. 益:更。輒:就。犯:冒犯。
B.暇:空閑。挈挈:孤獨。而東:到東邊去。
C.仆:我。恒:常。幸:慶幸。
D.被:披。已:已經。吾子:我的兒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有,則嘩笑之,以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對“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僅僅(我)會遭到(世俗)責怪,也會因此使你受到非議。
B.不僅我會病的,你也會病的。
C.不僅見到他會生病,也會見到你病的。
D.不僅僅(他)會遭到(世俗)責怪,你也會遭到責怪。
十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故往見郭隗先生曰:“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主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己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土,必趨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土,必趨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令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且隗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釋義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①安事死馬 ②而捐五百金 ③士爭湊燕
A. ①對待 ②舍棄 ③聚集
B.①事故 ②捐助 ③湊合
C.①用 ②損失 ③奔赴
D.①侍奉 ②獻出 ③會齊
2.與“寡人將誰朝而可”句法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微斯人,吾誰與歸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豫州今欲何至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
A. 我郭隗都將要被任用了,何況那些比我郭隗還強的人呢?
B.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
C.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比我郭隗還強的人呢?
D. 我郭隗都將要被任用了,何況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
4.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 )
A. 燕國富足了,士兵們心情愉快,精神振奮,不畏懼為雪恥報仇而戰。
B.燕國富足了,賢士們終于心情愉快,精神振奮,不畏懼為雪恥報仇而戰。
C.燕國富足了,士兵們心情愉快,再也不輕易談論為雪恥報仇而戰。
D.燕國富足了,賢士們終于心情愉快,再也不輕易談論為雪恥報仇而戰。
5.郭隗“帝者與師處……此古服道致土之法也”一段話的主旨在于說明:(不超過20個字)
6.這段文字刻畫的燕昭王,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國君。他的個性特點十分鮮明。請概括出燕昭王性格的三個主要特點。(不超過14個字)
①、 ②、 ③、
【參考答案】
一、D
二、①shuō shuì ②dòu dú ③yí wèi ④zhuàn chuán
三、①古義: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義: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②古義: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今義: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③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④古義:風尚。今義:道路,道德,說。
⑤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常指許多人。
⑥古義:在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四、①A ②B ③C ④A ⑤B ⑥C
五、①A ②C ③B ④D ⑤E ⑥E
六、D
七、A
八、A
九、1.常:固定的。 之徒:這些人。 及:趕得上。 是故:因此。 于:比。 是:此。
2.譯文:三個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譯文:通曉事理有先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
3.B
4.A B
5.C
十、1.D 2.A B 3.A
十一、1.C 2.D 3.B 4.A
5.國君越是謙恭下士,有才能的賢者越會奔赴
6.禮賢下士 與百姓同甘苦 知人善任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