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提高審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學習對比修辭、避實就虛的寫法,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教學過程:
一、投影學習目標 (見上)
二、導入新課與作者介紹:
1. 導入新課
我們這個地方一年四季中,哪個季節最美?(學生答)作家郁達夫,他選擇了大家難發現美的季節--冬季,并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美,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這節課就讓我們借用大師的 一雙慧眼,去發現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2.投影作者
三、文本對話,整體感知(聽朗誦磁帶)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蟄居(zhé) 烏桕(jiù) 赭色(zhě)
槎椏(chá yā) 給予(jǐ yǔ) 剝花生米(bāo) 剝削(bō)
拿出紗衫來著(zhuó) 用不著(zháo) 夾衣(jiá) 夾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暈(yùn) 暈頭轉向(yūn)
擱筆(gē) 擱不住(gé)
2.問題討論
(1)郁達夫筆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明確:對江南有明確的區域界定:指江浙地區(第6小節),而不指中國極南地區閩粵地區。
(2)江南的冬景給郁達夫留下的總體印象是什么?快速瀏覽找出文眼。
提示: 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3)郁達夫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明朗的情調的?寫了幾幅畫面?
提示:屋外曝背談天圖、午后冬郊圖、農村冬雨圖、江南雪景圖、旱冬閑步圖
四、品味賞析
(一)屋外曝背談天
1.聽朗讀
2.寫出了冬天的什么特點?
提示:晴暖溫和的天氣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許是祖孫倆,正逗玩得高興,生活氣息很濃厚,一副和樂融融的氣氛已經彌漫在畫面里了。
(二)午后冬郊圖
1.問:這幅畫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顏色?(找出句子細細品讀)
提示:
這里描繪的是一幅充滿生氣的明麗的畫面。在豐腴潤澤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蘆花,有紅葉,有頂著白色烏桕籽的烏桕樹,還有頂部赭色、根部帶點綠意的小草。作者將充滿生氣的色彩點染到了畫里,使整個畫面明麗了起來,泛出了生氣。
2.給這幅畫題句詩
這樣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聯想起雪萊的詩句。以色彩入文,給畫面著色,是郁達夫散文的特點,這樣就讓讓文章更有詩情畫意。其實剛才看的屋外曝背談天圖、農村冬雨圖都是如此,尤其是農村冬雨圖,更是在刻意地為畫面著色:白雨、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烏篷,紅黃等。(三)農村冬雨圖
1.這幅畫你們喜歡嗎?它寫出了怎樣的意境?(恬淡幽靜)
2.請同學朗讀。學生評價有沒有讀出意境出來。沒有就放錄音。
2. 采用怎樣方法才能讀出意境?
提示:節奏舒緩,語調平和,這樣才符合郁達夫的行文節奏,才能讀出恬淡幽靜的氛圍來,因為是郁達夫在刻意地畫一幅畫,他從不同角度觀察畫,琢磨畫,“你試想想”“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還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四)江南雪景圖
1.比較閱讀
投影: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像些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同是寫雪景,與《濟南的冬天》比較,《江南的冬景》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寫雪景的一段。
《濟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進行直接的描寫。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地寫江南的雪景。
2.這些詩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討論。
3.總結:
沒有寫景,可是優美的詩句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日暮時候見到老朋友了是“能飲一杯無”,更深人靜后,也許雪已經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時地遠處還會飄來酒香,偶爾會傳來幾聲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興奮的嬉戲著,忽有一孩童驚喜地跑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好一幅清麗雪中梅花圖!這幅圖景里有色有聲還有味!雖沒有直接寫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寫法,是郁達夫散文常用的筆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舊詩,以補散文里沒有說盡的余意,沒有抒發的情愫,使文章在整個行文上顯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4.拓展閱讀
投影:
我生長江南,按理是應該不喜歡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時候,得幾點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愛的事情!“小樓一夜聽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細雨潤如酥”,從前的詩人,早就先我說過了。夏天的雨,可以殺暑,可以潤禾,它的價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說。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別一種境地,昔人所謂“雨到深秋易作霖,蕭蕭難會此時心”的詩句,就在說秋雨的耐人尋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風愁煞人” 的一聲長嘆,乃別有懷抱者的托辭,人自愁耳,何關雨事。三冬的寒雨,愛的人恐怕不多。但“江關雁聲來渺渺,燈昏宮漏聽沉沉”的妙處,若非身歷其境者決領悟不到。(郁達夫《雨》)
(五)旱冬閑步圖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寫景散文,優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嚴整的結構成為我們大家學寫散文的楷范,確實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特別講究結構的營造,他是用結構來一步步推動情感的發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達夫的文章。前面寫過散步了,這里又在寫了,這正反映了郁達夫散文的與眾不同:筆隨意轉,他讓結構隨著情走,隨著意走,文章到此,我們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入了郁達夫營造的那種優美的氛圍中去,他帶著我們到江南進行了一次情緒上的散步。作者寫到此,也拋開筆,到湖上散步去了。寫景達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坝X得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六)為什么寫北方的冬天?運用什么手法?文章中還有比較的運用嗎?目的分別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較。
北方的冬天-----極寒冷--雪:深幾尺 風:大若雷 ;人:躲 兩三個月 蟄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濕潤
樹葉:不脫盡 冷天:一兩日 灰云 落葉 晨霜 太陽 鳥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談天
2.閩粵地區的冬景和郁達夫筆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區別?
閩粵地區的冬-----極和暖,無冬意--秋花:許多,品種多 ;著衣:不得不 至多 絕對
3.和北方的夏夜比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國的寒郊散步比較。
A.散步是一項非常悠閑的活動,在什么樣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從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節。
作用:突出晴和;與下文形成了照應。
四、課堂總結
1. 本文還有什么特點?(提示:化用或仿照古典詩句,使語言更典雅。)2.從郁達夫的散文中學到了哪些寫法?
(1)多引用詩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2)運用比較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
(3)文章要溶進自己的個性。
(4)行文節奏要和所寫的意境相合。
五、探討心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了在“可愛”“迷人”“美麗”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達夫,顯得那么的閑適而恬淡,而這篇文章卻是寫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個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達夫何來的灑脫閑適呢?又如何理解呢?
六、結束語:
通過鑒賞我們發現,平平常常的江南之冬,郁達夫發現了這么多的美。我們大家如能像作者那樣,執著一顆尋美的心,睜開你們的一雙敏銳的眼睛,那么你們會發現:美無處不在。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