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情感目標: 了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教學重點: 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酒”與詩結了不解之緣。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等。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又有怎樣的感情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首詩來走近李白。這就是他的《將進酒》
二、背景簡介
這首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勛應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情懷。
三、解題
將,讀qiāng,“請”“愿”的意思。 “將進酒”意即“勸酒歌”, 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李白的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四、朗讀課文。
五、詩歌鑒賞:
請同學們依據詩歌的內容作一個大膽的推測:宴飲后的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激動的、豪放的、悲壯的、自信的、憤慨的、狂放的、愁苦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一開始就將我們拉到了奔騰咆哮的黃河岸邊,黃河之水一瀉千里,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魄。同學們,當大家看到這么氣勢磅礴的黃河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怎么樣?
--激動
幾乎所有的文人面對著流水,都會詩興勃發,比如《論語》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們在面對著滾滾東逝的江水時往往會想到一種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李白也一樣。 正所謂“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這從天而降的黃河之水還有回頭的一刻嗎? --沒有,
他只能像作者說的一樣 --奔流到海不復回
那么接下來,李白從這一片浩浩湯湯的江水聯想到了什么呢?
--人生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為什么從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個人生命在時間的軌跡上慢慢流逝一樣,一去不返。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這種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寫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絲暮成雪”。早上還是“青絲”,傍晚就青絲成雪,
如果說前一句將我們拉到了一個大的空間中,那么這一句就讓我們在時間的一去不返中體味人生。實際上,這一句中有一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提到悲,很多同學馬上就會想到很多詩句,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這樣柔婉的悲嗎? --不是 。古人有一個詞評說的好--悲而不傷,悲而愈壯 ,就是說不僅是“悲”的,而且還有一種“壯”的感情融于胸中。
所以,李白這時候的感情是悲壯。 由對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由衷贊嘆變成了對人生苦短的悲壯情懷。
人生真是很短暫的,那么如何面對這種短暫的人生呢? 李白選擇的方法是縱酒狂歌。 李白畢竟是一位豪放的詩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話就把這種悲的感情逆轉過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讀完這一句,我們會發現作者用其中兩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他的感情: “歡”和“樂”。
在這里有一種心態讓詩人感到歡樂這種心態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讀著這幾句詩,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狂傲不羈的李白在明月之下與朋友推杯換盞、把酒言歡。人生高興的時候就應當及時行樂,不要辜負了清風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時時刻刻都想著功名呀、事業呀、理想呀,有才干總會得到老天給予的使命,該來的總有一天會到來,就像金錢一樣,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就是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原來的悲壯轉成了歡快。
李白在酒中漸漸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熱之際,他呼朋喚友侃侃而談“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他不僅自己喝,還勸他的朋友喝。這里也就點明了“將進酒”的這個題目的意思,勸酒歌。
在這里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三字句”,那么這四個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詩歌的節奏不單調,富于變化。加快了詩歌的節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覺,那么這就使得詩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實際上就反映出作者這個時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動地,他的情感由原來的歡樂變得狂放起來。
這就是詩歌中的第二次感情變化:由歡快轉為狂放。(多媒體)
行文至此,詩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記了這是在寫詩,“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樣的生活化的詩句非但沒有讓我們感覺到粗俗,相反,我們仿佛從這里見到了一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這一去勸酒歌里談到了什么呢?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剛剛展露頭角時就曾寫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作為一個儒生,他有著強烈的實現理想和抱負的愿望,然而,這首詩寫成之時他卻已經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他說“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種--憤慨。
接下來,“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作者在憤慨之余,想到了陳王曹植,想到在陳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賢之才放懷壯飲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樣備受排擠,有志難展,所以他說“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既是對陳王昔時宴飲的傾慕,更是對現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三次感情變化:由狂放轉為憤恨。
然而憤恨之情剛剛顯露,詩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里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
“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詩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顯。 這種彰顯使我們又看到了那個高唱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的李白,看到了那個“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個用激情和豪放的濃墨重彩寫成的大寫的李白。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四次感情變化:由憤恨再轉回到狂放,而這種狂放比剛才的還要狂,是一種癲狂。
然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詩歌的最后一句寫道“與爾同銷萬古愁”。這種“愁”不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萬古愁”。
“酒盡興來”,原本是應當高興的時候,然而這種愁為什么不消反長了呢?剛才說過“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是詩人的歡快的弦緊緊地繃了起來,然而這種歡快卻只能用酒來麻醉,甚至這種短暫的歡樂也被“愁”這股力量一觸即斷,在恣酒歡樂中詩人猛然發現,“愁”就像一個影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跟隨著他。
這就出現了本首詩中的第五次感情變化:由癲狂轉回到愁苦。
從悲壯到歡快到狂放到憤恨再到癲狂再回到愁苦,這就是本詩的情感脈絡。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壯--歡樂--狂放--憤恨--癲狂--愁苦,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
這萬古的愁從何而來呢?請同學們結合背景,結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1、政治遭遇(詩人李白的政治夢想與詩人的秉性、情趣、個性的人格)
2、人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著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個夢,然而,當無法企及的現實無情地擺在李白面前時,他的夢碎了,于是,他開始縱酒,他開始狂歌,開始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賢自稱,以喝酒排解內心的苦悶,以縱酒來對抗現實的齷齪,以精神的曠達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因為他是謫仙人,所以他必定擁有恣情傲物的權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對絕對自由的向往與現實性的矛盾
他內心深處所期望的不是在現世規則之下對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規則對宇宙萬物的掌握。或者說,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萬丈,也由于相同的緣故而倍受打擊。
李白是詩人,是酒仙。詩人的思維是穿越今古的羅盤,承前一千年,啟后一千年。詩人搖擺的身軀不羈于長安城內的鶯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載。詩人放蕩的思緒飄蕩于崇山峻嶺之間,游弋于碧波萬傾之中,面對無人理解的苦惱、傷楚、迷頓,還不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來得瀟灑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記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歷史當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頹然而廢,只在某個月夜輕輕嘆息一聲,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就是李白,這就是那個把包羅萬象的軀體釋放于長天大地的李白,這就是那個醉出一個詩仙,灑出千古詩章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