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我們正處于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做人要有個性,為人師也要有個性。有個性才有特色,有個性才有自我。沒有教學個性,怎有學生個性?沒有教學個性,就沒有課堂的生命。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打造亮麗自我,讓自己在三尺講臺上閃亮登場呢?我覺著這和平時學生作文有異曲同工之處。
平時作文,我們要求學生要寫出亮點,尤其考場作文,更要亮出你自己,用自己的特點,吸引閱卷的老師的眼睛--一手瀟灑的字體,一個扎眼的題目,一句點睛的題記,一段誘人的開頭,一個含蓄的結尾,一個精彩的設計,幾句精辟的議論,一段極盡能事的鋪陳…….都會使閱卷的老師眼睛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
老師上課和學生作文一樣。一節好課必是亮點紛呈,有亮點才能吸引學生,有亮點方顯教學個性。那么,什么是亮點?亮點有時是字字珠璣,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亮點有時是層次清晰,簡潔明快的板書板圖;亮點有時是水到渠成,天衣無縫的教學環節;亮點有時是有張有弛,勞逸結合的教學節奏;亮點有時是起伏有致,疏密相間的課堂結構;亮點有時是啟發誘導,虛實相生的教學 方法;亮點有時是突破時空,回味無窮的教學意境…..簡言之,一段煽情的導語是亮點,一個誘人的問題是亮點,一段動情的范讀是亮點,學生精彩的答題是亮點,老師恰當的點評是亮點,巧妙的課堂過渡是亮點,精當的順序安排是亮點,老師大段的精彩分析是亮點,學生限時的默默思考是亮點,言有盡意無窮的結束語是亮點……大到教學的各個板快,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亮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里主要就2006年評優課談一談幾個教學板塊中的亮點:
一、 情感導入: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先看一段《孔乙己》的導語:
“過去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悲劇是性格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悲劇往往是催人淚下的,但《孔乙己》呢?人們讀后眼淚不是往外流,而是內心感到刺痛,可以說是淚往內流。《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悲劇?讓我們走近《孔乙己》。”
這段導語給《孔乙己》這篇小說首先來了個情感定位,老師用自己的語言為學生調試出了一段悲情的序曲,營造了一種情感濃郁的意境,給人一種悲情享受。
優秀的語文老師都很注重導語的設置,好的導語是成功課的一半。被稱為語文教育“審美派”和“情感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在教《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四篇寫景散文時說:“繼米開朗基羅之后的法國大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總要和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尤其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的錦繡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的季節展現不同的美。”
這段導語,導出了哲理,導出了重點,導出了對課文的概括。四篇看似獨立的課文,用季節巧妙連接,增強了我們縱橫課堂的意識,主題揭示和情感體驗結合,人生哲理和自然美融合,思考和啟迪同時在課堂生輝。
這次聽課,下槐中學武喜琴老師講《師恩難忘》,她這樣導入:“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不但是有感情的,而且有多種感情。有一種感情不象友情那么脆弱,也不象愛情那么熱烈,它不是親情,但比親情更厚重,它不是親情,但比親情更深沉,這種感情就是師生情。自古以來老師的妙語佳句真可謂數不勝數,請大家暢所欲言,用不同的方式贊頌咱們的老師。”然后,音樂奏起,同學們在極濃的抒情氛圍中唱響了老師的贊歌……
▲誤區:(1)盲目導入:為導而導,游離教學目標。如講《雷雨》老師用多媒體展示雷雨場面后后,讓學生想象:雷雨天會發生什么故事?有的學生說趕快收衣服,有的學生說母親等兒子回來.....老師說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就與雷雨有關。象這樣的導入,這樣的學生活動有什么意義?說白了就是廢話,純粹是浪費學生時間,還不如直入正題的好,所以導入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
(2)導入時間太長,喧賓奪主.如講<米洛斯的維納斯>導入、想象維納斯如果不失去雙臂會怎樣,用了將近20分鐘,除去練習,想一下,學生還有多少時間接觸文本?
二、 教師講析:低眉信手續講續彈,訴盡心中無限事。
語文老師要有深厚的專業底蘊,要有詩化的動人語言,動情的語言闡釋對學生的思維欣賞,情感熏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妖嬈,冬有冬的莊重,而秋更是風情萬種,千姿百態。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情去詮釋心中的秋,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卻別有一番秋味。”美的文章需要美的語言闡釋,沒有美的語言,怎能走進欣賞美的境界?
沒有美的語言,語文課就失去了它的風采。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年所植,今已亭亭如蓋矣。”文章到此結束,回味無窮。老師除了讓學生體會,還可以用語言啟發學生思維:“此段看似寫樹,不言之情盡在其中。是樹在人亡的傷心?是物是人非的感嘆?是世事變幻,人生無常的思慮?是仕途波折,家庭寥落的無奈?……“.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啊。”老師的啟發,老師的點撥對學生的思維有主導作用,老師對課文的欣賞,對課文的喜愛對學生的心靈形成一種特殊的沖擊力,會把學生置于情感的旋渦,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語言在這種沖擊力中占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美的語言就是沖擊力。教師的個性,教學的亮點永遠離不開文字的刺激。
講《師恩難忘》,老師說:“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育。有人說老師是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人說老師象園丁,用辛勤的汗水培育出美麗的花朵;也有人說老師似春蠶,耗盡畢生精力,只為結繭人間。在你的心中,老師又是什么樣子?”“如果說一個故事就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個故事就是春雨點點入土,滋潤我們厚重而深沉的感恩之情。讓我們將深情融入句中,融進聲音,朗讀課文。”“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永垂不朽,雕在石頭上人物未必流芳百世。老師的名字刻在我們的心靈上,這才是真正的永存。”“師恩如炎炎夏日里的清風,烈烈寒風中的紅日,是灑遍大地的甘霖,是跨越天際的斑斕彩虹……讓我們暢所欲言,表心聲:在尊師重教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做?…….對學會感恩。”
這里老師的每一句闡釋都是詩,每一句總結都有哲理,每一個過度,每一次停頓都仿佛書法家筆下的飛白,詩人詩中的斷行,給人無窮的遐思和美的想象,讓人為情所繞,回味無窮。
▲誤區:(1)只顧自己分析,不顧學生感受.一節課老師絮叨說個不休,不給學生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間,滿教室都是教師語言,課堂繁瑣有余,思索不足。
(2)教師變成課件演示員,用課件代替老師的表達,缺少和學生的情感交流。
三 有效問題的設置:一石激起前層浪,雙斧劈開萬仞山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創造。語文教學的成敗優劣與老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發展,可謂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
試比較以下幾個問題:
(1) 為什么說街亭失守是馬謖的過錯?
(2) 街亭失守是誰的過錯?
問題(1)過簡,機械刻板,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學習中會漫不經心,不僅無益于擊活思維,解決教學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反而會使課堂結構松散。
問題(2)可能點燃學生靈感的火花,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得出豐富多彩的答案,便于培養學生辨證客觀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達到發散思維的目的,養成研讀文本的習慣,形成分析歸納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1) 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
(2) 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3) 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問題(1)著眼于祥林嫂死的方式:餓死、凍死、凍餓死、自殺…..從課文看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即使就此展開議論,不過是將注意力分散到無意義的事情上罷了。
問題(2)著眼于祥林嫂的死因,而魯迅先生的《祝福》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他的死因,祥林嫂是封建主義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樣死,并不改變這一性質,如果離開這一點去談她的死,難免與教學目的脫節,這樣的提問對學習無益。但這個問題有些大深,不好操作。
問題(3)可以就《祝福》中的人物展開討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可操作性強。
實際上提問也是一種藝術。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技巧,開篇就問:“孔乙己姓甚名誰?”此問題看似簡單,卻又一下子難以回答,很自然的誘導學生去認真研讀文本。她又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了本課的難點。這類問題可謂有效問題,其作用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些課,這個老師講要兩課時,而那個老師一課時就講完了,并且內容充實,血肉豐滿,其中的奧妙就是有效問題的設置。對整節課而言,提問要有一定的層次,要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幾個有層次的有效問題,立刻會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綱挈領,使思路綱舉目張。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預設幾個問題,給學生撒下重重迷霧:
(1) 父親的那句話為什么永不變更?
(2) 急盼的于勒是怎樣的人?
(3) 看到酷似父親的老水手父母的反映如何?
(4) 父母態度的不斷變化中不變的是什么?
這幾個問題從易到難,環環相扣,擰緊了學生思維的發條,使課堂結構張弛有道,使重點難點突出有加,仿佛利刃之斧,使重點難點應刃而解,這類問題可謂有效問題,其作用可謂“雙斧劈開萬仞山”。
適度的富于技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更應注意“石”和“斧”的作用,精心設計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受到最佳教學效果。
▲誤區:無效的大眾化的提問,即是不是,對不對......表面繁華,看似熱鬧,一呼百應,其實無思考,無效果,學生有時純粹是濫竽充數。
四 板書設計: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這種“濃縮”,往往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重點句式和點睛之筆,把最重要的語言信息傳輸給學生。好的板書圖示設計,可以對講課的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1: 下邊是下槐中學武喜琴的板書設計。她用對對聯的形式概括了老師的奉獻精神,變題目為橫批,中間畫了一顆心,心中寫著感恩,既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又拓展了此課的內容,更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即要學會感恩,簡練形象有感染力,令人回味
例2:宅北中學高英杰的板書:
這是典型的輻射式板書。題目在中間,情節情感主旨向四周輻射
總之,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有審美價值,能寓教于樂,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要 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誤區:無板書或用課件設計的板書代替老師的手工板書,如《米洛斯的維納斯》和《我的叔叔于勒》,電腦設計出的板書非常好,只是作為一種顯示,不是寫在黑板上,不知道板書是在上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甚至人為“揚長避短”。.
其他亮點:范讀拉近了師生距離,渲染了教學氣氛;許多老師為我們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增加了教學的寬度,和課堂的可視性,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快了課堂進程;有幽默感的老師(史彥芳),用自己的風趣與智慧,給我們獻上了富有生機,生動活潑的一課
……..
教學的大的板塊要有亮點。沒有亮點,雖不能和失敗劃等號,但至少意味著平庸,這是很可怕的評價。教師鮮明獨特良好的個性,在教學中異乎尋常的重要,它不僅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智力狀況,還影響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影響學生的一生。個性即魅力。這不僅又使我想起了現在的話題作文。學生話題作文,往往文體不限,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特長,亮出自己。我們的前輩情感派于漪,訓練派錢夢龍,思維派寧鴻彬,管理派魏書生……把語文教育的園圃裝點得色彩紛呈,春意勃勃,生機盎然,作為語文老師,你是春天的哪一棵、哪一朵、哪一枝?在教學中我們為什么不亮出自己,使個性飛揚呢?長于誦讀,就以誦讀為依托,“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多變的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善于思想,就以“思想”為紅線,讓在“思”和“想”中擷取思維的珍珠;寫作是強項,就以寫帶讀,以寫帶思;擅長多媒體,就開拓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路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為了自己,為了學生,為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教育的春天,從每一個教學環節入手,亮出自己,讓個性飛揚吧!相信,春天的百花園里,有你的色彩。
作者郵箱: guosuqing287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