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當前古詩詞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語言美、感情美的欣賞上。其實,眾多的古典詩詞不僅有語言美、感情美,還有思想美。詩沒有正確而深刻的思想,就等于人沒有靈魂。詩的思想,是詩人在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各種景象的感受和體驗中提煉出來的。
高中第三冊課本上《蜀相》《書憤》等詩,即閃耀著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杜甫《蜀相》一詩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滲透了詩人強烈的感情,而且語言精煉,議論中含有許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使讀者從中聯想到三顧茅廬、隆中決策、白帝托孤、匡扶阿斗、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頭諸葛亮積勞病逝。詩人寫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遇合,一方是知人善任,始終不渝;一方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詩人對當世良相之材的熱切期望,詩人自己許身稷契、志在匡國的滿懷心事,都在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緬懷與頌揚中透出。這樣的詩句,思想境界高、意蘊深廣、感情強烈,因此使無數讀者為之心弦顫動。
陸游,德智、才情、膽識堪為一時之秀,但他的一生,都是在德智忠厚明敏都屢遭猜忌,才情卓異高遠卻屢受棄置,膽識雄勁通明卻屢被加罪的痛苦憤恨中度過的。書憤述恨而言平生志氣,一吐胸中沉郁積憤,自然應成了詩人不可能排釋的“情結”。但課文所選《書憤》一詩,“憤”中有“義”,“憤”中存“忠”,用盡忠顯志,實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寄寓深微的著名詩章。其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堅忍不拔、鞠躬盡瘁的精神高標,不僅是在呼喚盼望如諸葛亮般的曠世英才的挺身而出,而且也是追慕效法諸葛亮以自勵心志自明信念的“夫子自道”和詩人立誓報國的雖“憤”猶“忠”之情的抒發揮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