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改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地展開,大有推倒重來之勢。這使我想起了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幽默故事,大意是:幾個老爺子在一列行駛的火車上,時而手搭涼棚張望,時而湊在一起研究,并不斷作出決定,向這走,向那走。火車則隆隆地跑著,有時老爺子說對了,有時說的不對。原因很簡單,他們就在火車上,火車是自己在跑。歇歇吧,老爺子!
課程專家鐘啟泉先生指出:“近代課程在不斷尋求自身的變革,以期更好地適應學習者、社會、學科發展的實際。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課程都是那個時代所追求的‘國民素養’的最集中、最具體的反映。……因此課程不是萬古不變的,它總要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變易和改造。這種改造以往的課程組織、設計成新型的課程組織的作業,謂之課程改革或課程改造。”看來,新課改也不過是教育發展過程中一次正常的換牙、蛻皮。其實好的理論本身就應該具有不斷吸收、更新,并趨于完善以適應現實需要的機制。
新課改倡導“關注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文觀,關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想那些大家們,于漪、霍懋征、錢夢龍、李吉林、魏書生、支玉恒,再往前的陶行知,甚至孔子,他們或獨創一說,或獨創一校,或獨辟一業,或獨行一法,但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藝術在哪一次的教育改革中不是范例?能說他們是教育改革催生出來的嗎?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藝術于歷次教育改革的契合正說明了只要這種教育是實事求是的,尊重規律的,能糾正偏差的,都是我們應該堅持并力行的。之所以此次課改如此壯觀,怕是有更值得我們關心和思考的教育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但絕不是課程。
綜上所述,此次課改和歷次改革一樣,只不過是對多數容易怠惰、遲滯的教育部門、教育工作者的督促而已。所以,新課改是一個督促教育發展的發條。
張志峰
20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