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漢川市實驗中學 王健龍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絲到地終無意,芳草連天若有情。”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百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此時,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真是“晴日清明暖,長河柳色勻。”特別是清明節與柳有關的一些習俗,十分有趣:
插柳 據《風土記》載,清明即柳節。清明插柳,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不言祿”的隱士介子推的。以后,又逐漸演變成在清明節折柳枝插在門楣上的風俗,流傳至今。在江南一些地方,則將插柳演變為植柳,每逢清明,家家戶戶將柳植于井邊,“井井有條”這句成語相傳就起源于此。
戴柳 清明節戴柳的習俗,始于唐代。在民間,有取柳枝編成環扣在頭上的,有剝取柳枝掛于耳根的,還有著“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的說法。
射柳 清明射柳,始于戰國,流行于漢,至唐宋時已成為一項正式的競賽活動。《史記周本記》載:“楚有養有基者,善射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是中。”
折柳 折柳贈別之俗始于漢代,在六朝時最早出現《折柳》一詞。古詩云:“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折柳贈別,其寓意有二:一是柳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喻無論漂泊何處都能枝繁葉茂,而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含有“挽留”之意。
愛柳 柳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柳五棵,自號“五柳先生”;北宋歐陽修在揚州平山廣植柳樹,人稱“歐公柳”,清初蒲松齡臨泉栽柳,自號“柳泉居士”;現代畫家豐子愷將自己的居室,起名叫“小楊柳屋”。
作者郵箱: wjl_5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