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二中 蔣曉輝
一、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造物主是公平的,它讓你失去什么的時候,也會讓你得到些什么。同是屈遭貶謫,政治上失意,柳宗元留下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永周八記”,蘇軾留下了清麗俊逸的《赤壁賦》,蘇轍留下暢達明快的《黃州快哉亭記》,歐陽修留下了剛健婉轉的《醉翁亭記》……請以“得和失”為話題寫一篇文
章。要求:(1)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2)立意自定。(3)文體自選。(4)題目自擬。
二、 審題
要求以“得與失”為話題寫作,自然要寫出二者之間的關系,而它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讀題目材料,它說的是歷史上的名人,都是在失去什么的時候得到了某些補償。也就是說,它告訴人們看待事物不能只注意不利的一面,而應該看得開一些,遠一些,因為在有所失的時候往往會有所得。但是這個話題與“成功與失敗”話題是不是一樣呢?它們的差別又在哪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得與失”的關系是平行的,有“失”的時候往往就有“得”,在“得”的時候,也常常有所“失”。而成功與失敗的關系是“縱”的關系,失敗之后總結經驗教訓,往往會在以后取得成功;而成功之后如果恣意妄為,接著常常遭到失敗。明白這一點,文章就不難寫下去了。
三、 對一篇偏題文章的整容
(一)、偏題文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
人在衡量一件事物的得與失,往往只是從表面看問題。認為失敗了,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古時候楚漢相爭,楚霸王坐擁大兵,前幾次的大戰都挫敗劉邦,但面對失敗,劉邦并沒有放棄,繼續同項羽抵抗,最后劉邦在韓信等大將的幫助下,打敗了項楚霸王,取得天下。而項羽面對失敗,卻抵受不住,在烏江自刎而死,其實,如果當時項羽正確地面對,沒有自殺,又何愁沒有東山再起之日呢?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同樣是面對失敗,劉邦卻用相反的態度去克服困難。他屢戰屢敗,不斷地總結經驗,經過失敗的教訓來積累,最后取得天下。造物主是公平的,它讓你失去什么的時候,也會讓你得到什么,只是看你有沒有發現。這正好驗證了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縱觀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也是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失去,才能獲得成功。就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袁隆平。就是他解決了中國十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袁隆平利用雜交技術在水稻上,使得水稻的產量大大提高,從而讓中國這樣一個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國家,基本上的溫飽得以解決,在他研究的期間,許多人都認為雜交水稻是沒有希望的,使他失去了大多數的信任。但他沒有放棄,利用他對雜交技術的知識加上無數次的實踐,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后成功地培育出“秈稻63”等優質雜交稻。
又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的發明多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是電燈,將人們從黑暗中釋放了出來,然而他在成功發明之前所付出的有多少是難以想象的。愛迪生為了找出一件合適的材料做燈絲,曾經找出6000多種不同的金屬做實驗,最后才發現用鎢絲是最合適,在此期間他放棄了多少個夜晚來做實驗,憑著毅力才能獲得成功。
人生難免會遇到失敗或挫折,在面對得與失時不要只看表面,要有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記住“失敗乃成功之母”,跌倒了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會再次爬起,重新再來。
(二)整容后的文章: 失和得的辯證法
人們衡量一件事物的得與失,往往只是從表面看問題,認為失去了,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古時候楚漢相爭,楚霸王坐擁大兵,聽說劉邦奪得關中,氣勢洶洶要擊破沛公軍,劉邦聽從張良建議,赴鴻門謝罪。這里,劉邦失去了威風,項羽得到了榮譽。劉邦失去了做關中王的機會,項羽獲得了“政由己出”的權力。但結果呢?大家都知道,劉邦失去威風后,得知了內奸是誰,清除了異己;失去關中后,暗地里招兵買馬,最后獲得戰爭的勝利。而項羽,獲得勝利后,忘無所以,失去了應有的警惕,結果最后失去了天下。
同樣是面對失去,劉邦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示弱以使敵人放松警惕,最后消滅對手。而項羽陔下突圍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絕望自殺了。其實,造物主是公平的,它讓你失去什么的時候,也會讓你得到什么,只是看你有沒有發現。項羽雖然打敗了,但是,他看清了劉邦善于偽裝的嘴臉,得到了教訓。如果吸取教訓, 東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縱觀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也是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失去,才獲得成功的。袁隆平,他失去了家庭的歡樂,失去了休息的時間,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得到了雜交水稻培育的成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贊揚和銘記。貝多芬沒有了聽力,可是,他成了音樂家;海論凱勒雙目失明,她成為了著名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曹雪芹的成功也是在失去了顯赫的家庭地位以后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失敗都可以帶來成功,也不是所有的東西失去后有所獲得,它需要人們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從黑暗里看到光明。發明大王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發明多不勝數。他為了找出一件合適的材料做燈絲,曾經找出6000多種不同的金屬做實驗,最后才發現用鎢絲最合適,在此期間,他每失敗一次,他都高興地想:自己又知道了一種材料是不合適做燈絲的。正是這一樂觀的心態,使他戰勝了困難,獲得了最終的成功。
“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難免會遇到失敗或挫折,在面對得與失時不能只看表面,要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記住:“上帝在關閉你一扇窗時,往往會給你開一扇門。”
(三)、整容手記
《失敗乃成功之母》明顯是一篇偏離了話題的作文,它強調的只是失敗與成功的關系,而且給人們的感覺是,只要失敗了就一定能成功。它告訴讀者,失敗了,不要氣餒,要堅持下去,要持之以恒,才可以取得最后勝利。這和原來話題所提供的材料暗含的觀點是不一致的。但就其選擇的事例看,對它們稍微加以改造,用來證明“失去與得到”常常相生相伴,失時有得,得時有失,也是可以的。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對原文進行整容,使其符合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