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榴
教學目的:
1、了解所詠之物的外在、內在特征,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
2、了解狀物作品的一般特點與寫作要求。
3、認識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懷,歌頌真善美,贊揚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品格與精神。培養學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爭的品質。
教學重點: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體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向往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石榴的內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通過同學的介紹,歸納石榴的特點。
比如:①夏季開花,花多呈紅色,也有黃色和白色。②漿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種子的肉質層可以加工成清涼飲料。④花供觀賞。⑤果皮可入藥,味酸澀,可 以止血、驅蟲,主要用于治療久瀉久痢、蟲積腹痛等癥等等。
利用多媒體(或展示石榴的圖片)。介紹石榴有關知識。
石榴 , 一名 " 安石榴 " 。石榴科。落葉灌術或小喬術。有針狀校。葉對生 , 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 , 無毛。夏季開花 , 花有結實花和不結實花兩種 , 常呈橙紅色, 亦有黃色或白色。萼革質 , 結實花的尊后成果實的外皮。漿果近球形 , 秋季成熟。外種皮肉質半透明 , 多汁;內種皮革質。
二.學生初步朗讀課文,你了解 石榴的 哪些知識?
三.文章第一段哪一個詞語對石榴作了很高的評價?" 最可愛 " 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 ?
1.學生朗讀、分析描寫石榴枝干、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想想文章對石榴的描寫是以什么線索展開的?圍繞這條線索依次寫了什么?
(以石榴的生長過程為線索,依次寫枝干、葉片、花朵、果實、味道)這一部分按照由枝葉到花朵到果實的順序來描寫石榴 , 與此同時也寫出了夏華秋實的變化 , 充分展現石榴的形態美和精神美。
(1) 作者是怎樣描寫石榴樹的枝干、葉片的?
(通過與梅、柳的比較,刻畫出它的獨特風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風度”一詞本是形容人具有的美好的舉止姿態,這里用其形容石榴,表達了作者對其喜愛的感情。)
(2) 作者寫石榴花,寫了哪些內容,是怎樣描寫的?
(先寫花的顏色和外形特點。寫色彩的詞語有“深紅色”,“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寫形狀的語句有“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臟嗎?”寫其生活習性的有“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作者還寫到了它由骨朵到花的演變,先稱這種變化過程是“一種奇跡”,再寫它的演變過程:“逐漸翻紅,逐漸以頂端整裂為四瓣”,像紅瑪瑙琢成的花瓶兒,形態艷麗而勻稱。)第三至五段 , 著重描寫石榴花的特征。第三段 , 描寫石榴花的形態美和 精神美 , 把它譽為 " 夏季的心臟 " 。用 " 深紅色 " 、 " 陸離 " 、 " 華貴 " 等詞語從形 態色澤美的角度描繪石榴花的 " 最可愛 "; 而 " 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 " 則 突現了石榴敢于同驕陽抗爭、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 點明了作者覺得它 " 最可 愛 " 的深層原因。第四段 , 形象地描繪石榴花骨朵成長演變的過程。第五 段 , 形象地描繪單瓣花成長演變的過程。
(3) 作者寫由花到果的變化,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主要寫了石榴結果時顏色和形體的變化,顏色由紅變為金黃,上面還留有青銅器所特有的“各種銹彩”;形體由花瓶形變成了圓肚形,寫果時,作者兼用擬人和比喻:寫果成熟的樣子“它對自己……還看見過嗎?”作者從石榴籽的形狀、色澤寫石榴果的可愛,語言十分生動、形象。)
四. 討論思考題,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設計問題:
1.你認為石榴會有別的含義嗎?陽光與它有什么聯系?為什么?
2.為什么作者別的植物不寫,獨挑了石榴?
【通過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聯系此文寫作的歷史背景,對“夏天”、“陽光”等意象進行點撥,從石榴不懼威壓,在烈日下盛放美麗,演幻出充滿喜悅的生變奏曲,可推論出石榴寓含著積極向上的抗爭精神--鮮紅的花朵,飽滿的果實意味著蓬勃的生命力,這正是那個時期中國民眾所亟需的。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提示:介紹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學成就,并講述本文的寫作時的時代背景。
投影作者資料: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他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活動家、社會活動家。他一考創作了詩歌、散文、戲劇等大量文學作品,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鄧小平稱他是繼魯迅之后的“我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思考題:“在當時那種時局中,郭沫若寫石榴,是單純的贊揚它的美麗,還是另有涵義呢?”
--此題留待下一課時解決,可讓學生在課后查找更多的相關歷史知識,據此對作者的立意進行充分的想象學生閱讀背景材料。 、.
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了解此文寫于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關頭。共產黨則高舉抗日救亡大旗,堅持抗戰,力挽狂瀾。在此背景下,也只有石榴這種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共鳴。結尾處“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五、品味語言
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 , 并說說理由。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比喻、擬人、反問、對偶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 使文章語言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比喻 , 如 :" 你看它逐漸翻紅 , 逐漸從頂端整裂為四瓣 , 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樣的勻稱 , 可是誰用紅瑪瑤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 , 而且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 用 " 紅瑪璐琢成了……花瓶兒 " 比喻石榴花前期逐漸 翻紅、逐漸從頂端勻稱地整裂為厚實花瓣的成長過程 , 用 " 精巧她插上 了花 " 的 " 花瓶兒 " 比喻石榴花后期的形狀。
對偶 , 如描寫石榴的枝干和葉片 " 奇崛而不枯瘠 , 清新而不柔媚 ", 這樣寫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肯定石 : 石榴枝干和葉片的鮮明特征 , 整齊的句式 , 易讀利證 , 給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