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羅田縣三里畈初級中學 張智
【教學目的】 1、運用整體閱讀法欣賞文章,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
2、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難點】1、理解本文豐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色描寫對表現人物心理的作用。
2、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教學設想】 1、整體閱讀法 2、討論法
【教學媒體】 錄音磁帶
【授課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聽歌曲,談感受。
1、 放歌曲磁帶《楓橋夜泊》。
2、 思考:這首曲子是根據哪一首古典詩歌譜的曲?你聽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音響,又感悟到了什么?跟大家說說你的想法。
3、 學生板書《楓橋夜泊》,教師放朗誦錄音。
二、 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
1、 作者簡介。
張曉風,臺灣女作家。散文、戲劇、小說三棲,尤以散文成就為文壇矚目。江蘇銅山人,1941年3月29日出生。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給你瑩瑩》《愁鄉石》《曉風散文集》等十余部,另有小說、劇本多種。1977年,她36歲時被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狹風雷”的“淋漓健筆”。
2、 學生朗誦課文(注意體察詩人落榜時的心情),教師訂正字音。
沮喪( jǔ sàng) 袍笏(hù) 爝焰(jué)
嚙噬(niè shì) 闌珊(lán shān) 貼綴(zhuì)
3、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沮喪:灰心失望。 輕疾:輕快。 嚙噬:用牙啃或咬。嚙、噬同義。
貼綴:點綴。 意興闌珊:興致將盡。 襯底:襯托。 凸顯:突出地顯現。
4、 思考:①這篇小說描述了一件怎樣的故事?(一位落榜的書生在一個凄冷的失眠的夜 晚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②這篇小說表現了一個怎樣的主題?(一時的人生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而藝術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們為之追求。)
三、 品析課文,鑒賞探究。
(采用個人質疑,小組討論,集中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師予以適當的指導。)
探究一:張繼為何失眠?
(落第之悲、懷才不遇、家國之痛……)
探究二:如何理解“不朽的”失眠?
( “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華章,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
探究三: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渲染詩人落魄時的悲愁?
1、 借助景物烘托人物落榜后失意、孤寂、凄切的心情。(如對落月、烏啼、寒霜、江楓、漁火、鐘聲的描寫,這些無不是冷冷之景、冷冷之物、冷冷之音,再加上擬人、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更能烘托人物落榜時的錐心之痛。)
2、 借用對比的手法渲染人物落榜時巨大心理反差以及人物失意時的心境。
(①榜紙之大卻容不下“張繼”兩個字;②考中與不中者兩樣的“兩下皆知”;③預期的榮耀與孤單遠游的反差;④“美麗的古城”也成了觸動愁情之地;⑤萬物皆眠而惟他獨醒;⑥就連那辛苦的夜漁者在既無權工作也無福睡眠的張繼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探究四:人生難免會遇到失落,失意,甚至失敗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應對?
( 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挫折,困難以及受到的打擊,我們不應再感到前路迷茫。我們應該正確地面對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困難及打擊,我們應該有一種戰勝困難的勇氣,應該有一股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會堅信困難終將過去,陰云當能消除,那種讓我們大顯身手、施展才華的機遇在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舉例略。)
探究五:你發現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
(語言的“錯位美”。①語言搭配的“錯位美”。如“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放肆”本是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和“憂傷”搭配。“憂傷”應該是纏綿在心里的,用“放肆”一詞,好像“憂傷”也自由奔放起來一樣。②語言修飾的“錯位美”。如 “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不懷好意”一般修飾有生命的東西,這里修飾“涼氣”,既表現了詩人暗淡的心情,也形象地摹寫了“涼氣”的陰森。)
四、 拓展延伸,鞏固演示。
1、 聽歌曲《虞美人》。
2、 說寫訓練《千年之絕唱--李煜與〈虞美人〉》。
五、 板書設計
不朽的失眠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生命的永恒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藝術的不朽
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郵箱: zhangzw200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