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田
塞爾登
導 學 平 臺
課標要求
1、學習如何在童話中塑造人物形象,設計曲折動人的情節。
2、理解文中形象的象征意義,體會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
3、通過片斷練習,培養學生想像力,提高寫作水平。
4、體會課文生動、幽默的語言特色。
5、體會“真摯的友誼能幫助人戰勝生活中的種種苦難,驅散心靈上的烏云,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的道理。
[學法點悟]
學習這篇童話時,要學會根據不同對象聲情并茂地朗讀。讀懂文章大意,圈出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獨立思考、相互討論,理解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義。
[整體感知]
這篇童話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賽爾登于1960年創作的。這是一篇堪稱當代童話典范的作品。文章充滿異國情調,雖然寫的是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人之間的故事,反映的卻是當今美國社會一定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本文的主題是積極健康的,歌頌了真摯的友誼,歌頌了人性美。文章主要敘述了蟋蟀流浪到城市又成名為歌唱家的故事。課文里的幾種動物和馬里奧一家分別代表了社會上的哪些人物?整個故事的情節始終是波瀾起伏,蟋蟀切思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疑難解析]
質疑:作品中的幾種動物和馬里奧一家分別代表了社會上的哪些人物?
解惑:蟋蟀是進入城市后得以發展的鄉村流浪歌手的象征;老鼠塔克和貓兒哈里是城市流浪漢的縮影。馬里奧一家則是城市下層人民的代表。
質疑:蟋蟀切思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解惑:蟋蟀切思特成功的原因是友誼和真情的功勞。友誼助人渡難關,真情促人獲成功。
質疑: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解惑:寫蟋蟀流浪到城市又成名為歌唱家的故事,歌頌了城市下層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美好品德,真摯的友誼能夠戰勝生活中的苦難,驅散心靈上的陰云。也說明了西方現代文明能給人帶來物質享受,卻是以犧牲人的心靈自由和個性完整為代價的。
[語言揣摩]
1、馬里奧的媽媽從來沒有見過報攤周圍擠滿了這么多人……這一天,為了聽切斯特的演奏,有七百八十三人上班遲到。
這些語句描寫了廣場音樂會的場面,從側面烘托出切斯特的成功。
2、美妙的樂曲聲彌漫著整個車站,就像一顆石子落進靜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漣漪。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描寫的是蟋蟀在時報廣場上做告別演出的情景,側面生動地表現了蟋蟀切思特的出色演奏。
[研究課題]
1、相關鏈接:喬治塞爾登(1929~)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著有多種兒童文學作品。如《能潛水的狗》《海底公園》但最負盛名的是《蟋蟀在時報廣場》,被譽為當代新童話的標本。
2、積累名人名言“友誼篇”建立名言卡;并針對生活中朋友間的一些盲目的“義氣”、“請客送禮”現象,進行“如何交往來加深友誼”的討論,寫成文章。
3、讀余光中、魯迅、黑塞希門內斯等經典作家關于故鄉的文字。體會游子的思鄉情結。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導引
掌握本課涉及的生字,探究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學習文章感情豐富、情節曲折跌宕、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思考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意義。
[基礎鞏固集練]
一、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污垢 蟋蟀 憂郁 彌漫 霓虹燈 鈔票 鎳幣
康涅狄格州 樹墩 漣漪 縈回 贖回 鐺
2、給下列形近字組詞。
縈 陪 攤 贖
螢 賠 灘 讀
索
二、語言積累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陶醉:
2、喧鬧:
3、漣漪:
4、縈回:
5、孤苦伶仃:
6、家喻戶曉:
三、朗讀背誦
這篇童話的語言生動活潑而幽默。認真朗讀課文中有關蟋蟀切斯特發音、唱歌、表演的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四、問題探究
1、這篇童話運用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這篇童話運用了象征手法,把作品中的形象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代表了社會上一定的人物,借以反映美國現代都市下層人民和流浪漢的生活狀況。)
2、馬里奧開始收留蟋蟀是為什么?結尾為什么又想放掉呢?
(提示:開始收留蟋蟀是家里窮,什么玩物都沒養過,想養著玩,也是愿意幫助流浪者;后來想放掉他,是因為馬里奧明白了蟋蟀的心思,非常同情他,愿意讓他恢復自由,表現馬里奧的善良。)
3、蟋蟀在紐約成名了為什么還并不感到快樂?
(提示:在蟋蟀看來榮譽雖好,卻使人疲倦。他失去了自由,他的演唱要受人的安排。)
4、老鼠塔克是怎樣幫助蟋蟀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提示:老鼠塔克在蟋蟀被關禁閉時,拿出自己拼命掙來的積蓄贖出蟋蟀,又幫助蟋蟀演奏節目,指導蟋蟀學習人類音樂,表現他樂于助人和他絕不放過賺錢的機會的特點。)
五、欣賞評價
課文中幾個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然后談談你最喜歡哪個?為什么?
六、拓展閱讀
枯葉蝴蝶
徐遲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種蝴蝶,比最美麗的蝴蝶可能還要美麗些,是峨眉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
當它闔起兩張翅膀的時候,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干枯了的樹葉。誰也不去注意它,誰也不會瞧它一眼。
它收斂了它的花紋、圖案,隱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華的花叢,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態,變成了一張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黃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顏色的枯葉。
它這樣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它還是逃不脫被捕捉的命運。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那用來隱蔽它的美麗的枯槁與憔悴。
它以為它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殊不知它這樣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種生物比它還聰明,這種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裝假作偽,因此裝假作偽這種行徑是瞞不過這種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將它制成標本,作為一種商品去出售,價錢越來越高。最后幾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沒有了。這一生物品種快要絕種了。
到這時候,國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葉蝶。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國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價。枯葉蝶真是因此而要絕對的絕滅了。
我們既然有一對美麗的和真理的翅膀,我們永遠也不愿意闔上它們。做什么要裝模作樣,化為一只枯葉蝶,最后也還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兩面都光影奪目的蝴蝶到處飛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兩面都光彩奪目。
我愿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它們的真相。
探究建議
1、第一段交待了枯葉蝴蝶生長的地理環境,說它是“峨眉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其作用是什么?
答:
2、枯葉蝴蝶如何偽裝自己?(用原文回答)
答:
3、枯葉蝴蝶盡管偽裝了自己,但還是逃不脫被捕捉的命運,原因是什么?
答:
4、第⑤段中作者對人是怎樣評價的?
答:
5、枯葉蝴蝶最后的命運怎樣?
答:
6、為什么說國家的禁止增加了枯葉蝴蝶的身價?
答:
7、“我們既然有一對美麗的和真理的翅膀,我們永遠也不愿意闔上它們。”一句的含義是什么?
答:
8、文章最后兩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愿望?
答:
考題研析
[中考試題研究]
考題精展
[考點一] 語言表達的連貫是中考命題考查的要點之一.
考題1將下列選項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處,正確的順序是
愛心是 ,使人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 ,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 ,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愛心是 ,使心靈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潤。
A、一首飄蕩在夜空里的歌謠
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場灑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陽光
(2002年湖北省黃岡市中考題)
答案:D B A C
考題2填入下列橫線上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三色堇、金魚草這些只會在春天才會開的花兒,也在寒冷的天氣里綻開美麗的笑顏,
②四周一片寂靜,我用心靈去諦聽,可以聽見竹枝伸展、竹葉舒張、根須蠕動的聲響,
A. ①將冬日的西湖裝點得春意盎然。
②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無限愉悅。
B. ①冬日的西湖被裝點得春意盎然。
②難道不會獲得精神上的無限愉悅嗎?
C. ①將冬日的西湖裝點得春意盎然。
②難道不會獲得精神上的無限愉悅嗎?
D. ①冬日的西湖被裝點春意盎然。
②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無限愉悅。
(200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題)
答案:A
應考說明
1、2兩題均考查語言的連貫。第1題可以利用詞語間的前后搭配、照應關系解答。“陽光”只能與“溫暖”照應,“歌謠”可以與“慰藉”照應,“沙漠中”與“瀕臨絕境”照應,“久旱的土地”與“心靈枯萎的人”、“甘霖”與“滋潤”照應。本題容易出錯的地方是B和C位置如何確定,因為“清泉”、“甘霖”都可以與“滋潤”搭配,必須進一步分析辨別。
第2題句子的表達要想連貫,必須保持陳述對象的一致和前后句式的統一。主語是句子的發端和陳述對象,它要求后面連帶的一些句子必須兼顧上下文,與其保持一致,防止出現轉換主語現象。本題①句的主語是“三色堇、金魚草這些只會在春天才會開的花兒”,而選項B和D將主語暗換成了“冬日的西湖”,陳述對象改變了,句子就不連貫。②句的主語是“我”,選項A和D的主語也是“我”,這樣就保持了陳述對象的一致;如果這里運用一個反問句,則前后句式不統一,顯得很不協調。
[拔尖考題詮析]
考題精展
1根據情境,填入橫線最恰當的一項是( )
車站上,列車開動了,我大聲向爸爸喊道:“ 。”
A、爸爸,你到北京后抽空去新華書店給我買一套新版的《魯迅全集》
B、爸爸,給我買一套《魯迅全集》,要新版的
C、爸爸,最近北京的新華書店開始賣新版的《魯迅全集》,給我買一套
D、爸爸,給我買一套我下學期要用的新版的《魯迅全集》
答案:B
應考說明
本題是綜合考查語言表達的連貫、簡明與得體。“列車開動了”強調時間緊迫、要求說話的內容簡明;“向爸爸喊道”交待了說話的對象,要求說話注意語氣。A、C項太啰嗦;D項也不夠簡潔。應選B項。
2、下面語段空白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 )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游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 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纖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余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里,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 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
B、 唐詩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聲。
C、 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
D、 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2002年黑龍江省中考題)
答案:C
應考說明
本題應從“連貫”這一角度思考。只有C句才能回答“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里?”這一問題,并且C句的主語是“我”,與文段第一句的陳述對象是一致的。
應考說明
在中考試題中有較多的考查考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題。連貫是語言實際運用方面的要求。在做這類題時要注意以下三點:①各句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保持統一的話題。如果東扯西拉,話題突然轉換,就會導致語言不連貫。②句序合理。一段話或一篇文章不僅要圍繞一個核心,還要做到“言之有序”,按照各句與中心的關系以及各句之間的關系合理地組織起來。句子組織得不合理,即使有著共同的話題,中心明確,也還是不能連貫。③語言要連貫,還要注意過渡、銜接自然,前后呼應。一段話常常包含幾層意思,各層意思之間如果出現了脫節現象,上下文就不連貫了。
作者郵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