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
1.學習吟哦諷誦的要領,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法。
3.學習和應用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
4.從課文中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
2.掌握誦讀要領,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學習和運用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由聽泉而生悟,領會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
介紹:鼎湖山位于廣東肇慶市東北部,與當地另一風景區--星湖齊名。前人為此山寫過很多游記,當代散文家謝大光也寫過一篇,卻與眾不同。板書課題,并提問:課文題目中哪兩個字是本文的關鍵?
學生:
結合教師介紹,展開想象,思考這篇 散文會有什么地方與眾不同,并回答教師提問,指出“聽”和“泉”字是關鍵字,然后準備學習新課。
2.教師:
肯定學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著重抓住一個“泉”字來寫,用聽覺來感受,寫出了鼎湖山的獨特的美。 并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生詞預習情況:
①給加點字注音:
肇(zho)慶 楹(yng)聯 悵惘(chngwng) 污垢(gu) 一脈(mi)
泠泠淙淙(lnglngcngcng) 一泓(hng) 古剎(ch) 了(lio)無
②解釋下列詞語:
雀躍:高興得像雀兒一樣跳 躍;
楹聯:掛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對聯,泛指對聯;
悵惘:惆悵迷惘;心中有事,沒精打采。
萬籟俱寂:形容各種聲音都寂靜下來了。
柔曼:柔和舒緩。 雄渾:雄壯渾厚。
遐想:悠遠地思索或想像。 了無:一點沒有。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二、學會誦讀:
1. 教師活動
引導:“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是讀書的一種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過吟哦去體會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們在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讀書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能力。
( 學生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并在頭腦中形 成“吟哦諷誦而后得之”的意識,為 今后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指出:誦讀要立足于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邊讀邊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讀課文前三段。
(學生聽教師范讀,認真領會誦讀要領,記下心得體會。 )
3.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指定誦讀1-2段。
(分小組誦讀課文,注意誦讀要領。)
4.對學生的誦讀進行評價,并指出誦讀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給5分鐘時 間讓學生自由誦讀、體會,并在班上巡回指導。
(學生認真聽教師點評,明確自己不足之處,然后自由誦讀體會。 )
5.組織學生談談誦讀的體會和感想,并指出,可以從誦讀的方法上談,也可以就課文內容談。
(學生大膽發言,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1.教師活動:
講解:通過剛才的誦讀和討論,大家基本掌握了誦讀的要領,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們再做進一步的學習。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請問同學們,游記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學生:齊聲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蹤順序來寫。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這樣來寫的。然后請一位學生概括作者的行蹤順序。
學生:作者行蹤順序是: 岸邊--寒翠橋--山中--補山亭--慶云寺(半山)
3.指出:作者這樣移步換景,就逐漸把山泉的形態和精神都描摹出來了。作者為了讓讀者了解當時的環境和觀賞景物時的背景,還約略交代了時間的變化,哪位同學來概括一下?
學生:概括:黃昏--晚飯后--夜間。體會文中兩條線索組織材料,理解課文是以空間轉換為主,輔之以時間來組織材料。
4.教師講解:課文在這兩條線索的組織下,行文非常清晰,結構層次分明。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然后點名讓學生回答,明確課文層次。
學生討論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聞泉聲;
第二部分(第2、3段)引發聯想;
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轉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歸納:整篇課文以“聽”字統領全文。
圍繞“聽”字組織材料,采用多種手法,多層次的寫出了泉水的特點。結合課后練習一,思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這一特點,感受作者在寫景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回答練習一:作者聽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聲,泉水“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等;因為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靈和大自然進行對話。
二.小結:
1.教師活動 :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基本上掌握了誦讀的要領,對課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同學們再認真地誦讀課文,準備下節課展開討論。
(學生聽教師小結,然后自由誦讀課文。 )
2.在“吟哦諷誦”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第8段。
(學生熟讀并背誦。 )
第三課時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課學習。
1.教師檢查學生背誦情況,點名讓兩三位學生背誦。
(兩三位學生分別背誦,其他同學仔細聽。 )
2.對學生的背誦做點評,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讓學生齊讀課文。
(聽教師點評,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
3.對學生的朗讀給予鼓勵,并指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學會發現問題。請學生談談從課文中得到的體會。
(學生積極參與,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共同討論交流。)
二、組織學生討論。
1.教師組織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討論。提示:課文重點是在寫泉,課文中多次寫到山泉,請同學們找出寫山泉的句子。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寫山泉的句子,在班上交流。明確以下句子:
①“過了寒翠橋……已人山中。”
②“進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詳厚重的鐘聲……嬉戲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2.給予鼓勵:同學們找得非常準確,說明大家學習都很認真。那么,你們能不能說說這些句子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呢?請大家仔細思考,想好了就大膽發言。
( 學生積極展開思考,然后紛紛發言。一生說,它們詳略不同,前三個簡略,后一個詳細;一生說,前三個是寫山泉的聲音和行蹤,后一個主要寫了聽泉的感受。其他同學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歸納:
①初聞泉聲,如見泉姿;循聲而去,漸人山中
②再睹泉蹤,正面寫泉,以愛女作喻,表現出泉水的活潑
③鐘泉之聲相應,顯現親情
④渾然一片--分清層次,從泉聲中悟出人生哲理,認識鼎湖山之魂。
(學生聽教師歸納,做好筆記。 )
4:提問:從對泉水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組織材料的特點。同學們能歸納一下嗎?
(學生回答:課文寫泉有詳有略,有直接描寫也有間接描寫,而且同時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如比喻、議論等等。 )
5.給予鼓勵:同學們歸納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課文的重點部分 --第四部分是怎樣寫泉的。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部分。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第四部分。)
6.講解: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寫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從多層次的泉聲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請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泉水的多種層次,進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討論交流,最后明確:作者先寫泉聲的多種層次,文章由辨聲而想到具體的情景,接著又把這些泉聲匯聚起來,比之為交響樂。由對樂曲的闡釋而道出了對人生的感悟。 )
7.講解:課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樂聲來比擬泉聲,選擇了幾種樂器來作比喻。請問作者為何要選擇這幾種樂器來比喻,為什么先舉樂聲后再舉本體?請大家討論后回答。
(紛紛展開討論,最后明確:作者用這幾種樂器作為喻體,就把一個交響樂隊的框架勾畫出來了,為后面進一步比喻設置了基礎。先舉喻體后舉本體,是符合作者聽泉時的心理 活動的。先聽再辨,最后才想象出 泉聲發生的具體環境。 )
8.教師講解:鼎湖山的風景十分美麗,課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來表現山林的美,揭示從泉中所領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說說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嗎?
(學生展開討論并交流。最后明確: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靈魂,是它滋養了一切,構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環境,因為有了山泉的緣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讓人們奮起,更加熱愛人生。 )
三、總結全文。
1.教師 小結: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蹤把所見所聞表現出來,但它并不是簡單地寫景,而是從景物中領悟到人生的哲理。
(學生再次品讀課文,重點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寫景中融入對生命的感悟。 )
2.延伸:從學習這篇散文中,我們初步了解了寫景散文的寫作方法。請同學們課后也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 篇簡單的游記。
本課總結 。
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對人生的見解。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進一步學會通過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優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悅。
板書設計 :
鼎湖山聽泉
初聞泉聲:“過了寒翠橋……已入山中。”
再睹泉蹤:“進山方知……已不可得。”
鐘泉之聲相應:“安詳厚重的鐘聲……嬉戲忘返的孩子。”
渾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