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江一中
【摘要】
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簡稱MI理論),他認為:智能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MI理論破除了我們的“IQ思維”,跳脫了傳統心理學所框架出的界限,不僅詮釋了素質教育,使我們能深入了解人類智能的本質,而且為教育理論與務實提供重要的啟思和方向,為智能的培養與提高提出了方法論指導。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進行情境作文教學,不但讓學生置身其中,觸景生情,激發出強烈的寫作欲望,而且給學生提供具體的材料,解決學生“無米下鍋”的問題,讓學生有人可寫,有話可說,有事可記,有感可發,從根本上克服作文內容空洞,語言蒼白,感情貧乏,無病呻吟的通病。
【關鍵詞】
多元智能 情境作文 教學設計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主體性發展研究性學習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主導著教學改革的走勢。如何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簡稱MI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由多種類型構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智能有八種,即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他還辯證地指出:智能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MI理論破除了我們的“IQ思維”,跳脫了傳統心理學所框架出的界限,不僅詮釋了素質教育,使我們能深入了解人類智能的本質,而且為教育理論與務實提供重要的啟思和方向,為智能的培養與提高提出了方法論指導。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教育的本質在于促使個人表達其精神,內心以及人性最深處所蘊涵的內容。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尋求生活經驗中的意義,以及回答亙古不變的問題。以培養提高語言智能為核心的寫作教學就是在一個廣闊的自然生活中尋求和書寫意義和價值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寫作的沖動。每個人對生命的秘密都有個人的解釋,學生個體的遇到,表達的沖動,就是最好的作文。但是,語文測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限時作文,平時必須進行作文的限時訓練。而這種訓練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調動所有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強烈的寫作沖動不是一件易事。
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賦予多元智能理論的實驗新的內容和實施方式。當然為實施情境作文予以支持。
多元智能理論要義下的情境作文,是從作文的需要出發,教師有意創設一個具體的場合、景象或境地,讓學生置身其中觀察、思考、想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寫作訓練。情境作文,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情境,學生置身其中,觸景生情,激發出強烈的寫作欲望。更重要的是,情境作文給學生提供具體的材料,解決學生“無米下鍋”的問題,讓學生有人可寫,有話可說,有事可記,有感可發,從根本上克服作文內容空洞,語言蒼白,感情貧乏,無病呻吟的通病。
多元智能理論要義下的情境作文,形式多樣,我們主要是運用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境催情,提高學生的智能水平。
一、 攝取生活,全真模擬,設境催情,提高智能
豐富多彩,具體可感的生活本身,是學生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攝取生活、表現生活。
作文教學設計例一:
話說零食----情境作文教案
江西省余江一中 周波松
【教學目的】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下鍋”的問題。
2、 訓練表達,學會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3、 運用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理論,作文育人。
【教學模式】
雙課時作文模式
【教學方法】
多媒體、學生活動、口頭作文、筆寫作文相結合。
【課前準備】
1、 制作多媒體課件。
①用攝相機抓拍學生課間吃零食及處理相關垃圾的幾組鏡頭。攝取學生吃零食遺留下來的環境污染的畫面。
②抓攝一組老師、學生關注環境衛生的一組畫面。
③將所攝畫面進行剪輯,制成CAI 課件。
2、 發動學生準備自己喜愛的零食(可以父母準備的,也可以是自己買的)帶進課堂,并作好在課堂進行食物交流。邊食邊說。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口頭作文,啟發寫作思路。
1、 學生邊吃邊說笑,同學間交流美味。
2、 打出課件:圖文并茂----說說美味
要求:
①向同學介紹一種你最喜歡的食品(副食系列)。
②今天你帶來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
③平時你愛吃零食嗎?一般是從哪里來的。
④請你仔細觀察同學的吃相并加以描述。
3、 課件展示:中學生零食現象使你想到了哪些問題?
學生邊吃邊說,并逐步打出字幕:
①零食與零化錢。
②零食與人們的生活水平。
③零食與親情。
④零食與友情。
⑤零食與習慣。
⑥零食與環境。
4、 順勢展示拍攝到的學生零食現象造成的校園環境污染鏡頭。要求同學現場配解說詞。
5、 這些五彩垃圾是怎么來的?播放抓攝到學生吃零食亂丟亂扔的鏡頭。
6、 就你今日目睹或平日所見,每人擬一則公益廣告辭。
7、 今天你是怎樣處理“零食垃圾”的?
8、 推出今日作文要求:
①請“零食”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②可以是介紹一種或幾種本地特產的食品。----訓練說明。
③可以記敘一件與零食有關的感人故事。----訓練記敘、抒情。
④可以描寫今天或你曾見到的某一場合中,某人的吃法或吃相。----訓練描寫、抒情。
⑤可以就你現在對零食的認識談談你的看法。----訓練議論、抒情。
第二課時--------課堂作文及作文評價
1、 根據要求作文。
2、 教師在黑板上標出作文評價表:
序號 姓名 時間 字數 標題 你最滿意的句子
1
2
3
4
5
3、 第一完成者上板填表,依次到第五個同學填完為準。開始作文集體評價。
4、 作文課堂評價:
①對首先完成作文并迅速填好表的同學予以加分,并在課后以打電話的形式向其家長表揚他們在課堂上的上乘表現,讓其家人共同分享創作的快樂。
②1-5的同學當場宣讀作文,其他同學逐一評價。
③同學及老師評價的原則是:好題、好詞、好句。
5、 作文后評價:
①未進行集體評價的作文,進行作文后評價:作者自己為自己的作文寫評語;至少找兩個同學為自己的作文作點評或作修改。
②作文展示:由語文科代表制作作文展示臺,同學認為自己的作文通過修改,可以向同學展示的作者,把自己的作文制成作文網頁,在作文展示臺予以展示。
二、 扮演角色,再現生活,催情促寫,提高知能
教師創設一種模擬的教學情況,引導學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依角色的身份和情感體驗進行作文,也就是“角色作文”。人在生活中,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站在這個角色的心理位置上才能協調各種關系,獲得心理體驗。
作文教學設計例二:
多元智能理論與作文教學 教案
江西省余江縣第一中學 邵友桂
作文訓練: 生活紀事
---- 我的觀察我的思考
教學設想: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學生作文,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使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觀察方法,感受作文的意義和情趣。
在課堂上設置生活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讓學生現場觀察、描寫、整理成文。
教學方式:表演與即席寫作
教學程序: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閑情記趣》中寫到作者小時候善于觀察,能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的事情;《小桔燈》中的“我”看到小姑娘八九歲的樣子,能夠做小桔燈給媽媽煎藥;《背影》中兒子望父親穿著黑布棉袍、青布馬褂的背影。
小結:看身邊的小事,想小事背后的意義
二、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情,請學生表演小品。
以下兩個小品,用多媒體顯示出來,放在學生朗讀了自己的作文之后,用以對照。
表演1: 《坦君喝水》
全班同學的參與,陳坦君犯了一個小錯誤,幾個同學的思想也有些偏差。
陳坦君飾演調皮搗蛋的男孩,兩個男孩和他一道圍著飲水機,想要喝水。他們把一角錢投進去,用杯子裝著喝,小坦皺著眉頭,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只見他張開雙手,抱著飲水機,使它傾斜,并使勁搖,讓水自己流出來,水象柔軟的圓線一樣,流尚得滿地都是,他還得意地向全班宣布:我不用花錢就可以喝著水了,看我多聰明!
范驪榮大聲喊道:“水往外流啦!”
周震雄憤憤地說:“真缺德!這樣子喝水。”
人群中又有人插嘴說話,口氣中帶著驚訝地說:“你真有辦法,以后可以不帶錢來喝水了。看那老頭子賺誰的錢去!”
這時,老師進來了。許多人對著老師說開了:
老師,飲水機壞了,可以不放錢進去了。
老師,搖一搖,水就會出來。
可以省錢了!
老師盯著門口濕漉漉的地面,好久不說話。最后靜靜地開口了:
老爺爺背一桶水上三樓,賺一毛錢,還要免費供應全校老師們的水,你們給他算一下,他賺
多少錢?如果他是你的爺爺,你會不會認為他太幸苦了?
那些得意的人,慚愧地低下了頭。
老師的話:同學們不是不懂事,而是有時忘記了去同情他人,這時給他們提醒一下,輕輕地給以思想教育,他們就能夠明白過來。不必去懲罰誰。
三、學生開始把剛才的觀察描寫下來,十分鐘后,當眾宣讀自己的作文。師生共同討論,評長論短。
表演2:
《孫琦掃地》
三個演員
一個孫琦,一個周曦,一個老師。
周曦認真地掃地,孫琦一邊掃,一邊用掃把表演武功。只見他使勁地甩出掃把,讓它作自由的弧線形運動,掃把接觸地面的時候,用上一點力,讓它在地上擦一下,然后順勢由著掃把在空中繞一圈,掃把在頭頂時,他就抬頭,轉到地上的時候,他又順勢擦一下地,這個動作重復了好幾次后,他覺得單調,就讓掃把在手腕上旋轉,象個風車似的,他聚精會神地玩起來,風車轉得很有水平的時候,他又膩了。便平端起掃把,弓起腰,瞇起左眼,瞄準前方一個什么目標,突然往前沖去,嘴中喊道:“沖啊!殺!”
他的胖胖的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周曦抬起頭,對他說:“快掃呀,我都快掃完了。”
“你掃完了,幫我掃一掃,我最討厭這活了。”
“我們分工好了的,你這個人真是的。”一邊說,一邊去幫他掃地。
老師進來了,望著周曦,又是批評又是表揚地說:“周曦,你怎么又掃地啦?你這個生活委員天天幫人掃地怎么行?多幸苦!”
“陸楠忘了掃,一放學就跑了。”周曦解釋說。
她看見孫琦正在起勁地掃地,贊賞地說:“孫琦,你真不錯,掃得很干凈嘛。”
孫琦裝著很賣力的樣子,抬頭笑著說:“謝謝老師夸獎!”
在老師的眼里,周曦和沒有逃跑的孫琦是自覺的好學生,那個忘掉值日的陸楠自然有些不負責。
在老師轉身走出教室的時候,孫琦沖著老師的后背做了個鬼臉。
老師的話:當老師的,有時不能夠了解學生們的真實情況,而有些學生又特別能偽裝,這就要求老師作長期的觀察,細致地深入到同學們的心靈中去。
四、學生開始作第二次作文訓練,十分鐘后,當眾宣讀自己的作文,師生共同評長論短。
五、師生一同總結本課學習目標。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
班級紀事
本節課作文訓練目標:
1、 發生在身邊的事,去留意它。
2、時刻有人在隨地做一些事,他們所做的事,都代表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主張,他們的人生觀,探究它。
3、隨時寫下來,在你的文章里,寫出你的思考,你的態度,你個人的東西。
4、明白“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在書本中的反映”的道理。
總之,一句你聽貫了的話:
學會觀察,學會思考。
祝你作文時,不再咬筆頭!不再擠牙膏!
本節課教學總結:
多元智能理論對人的潛在能力分析為八種,其中包括有語言智力,視覺即空間能力,自知自省能力,人際交流能力,自然智力等。在這堂作文課上,我利用這幾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如下幾種能力的鍛煉和挖掘:
一、導入部分的意圖:學生潛在地具有視覺能力,即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根據這種能力的認可,安排讓學生從記憶中提取、重組信息的學習內容:我們學習過的這些熟悉的課文,《閑情記趣》、《小桔燈》、《背影》中,作家們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里,如看蚊子,做小桔燈,父親買桔子等,進行細致的觀察、體會,然后寫作,成就名文名篇的。導入到這節課的任務--觀察生活小事。
利用多媒體顯示圖像,使線條、形狀、色彩等空間關系加強學生的的視覺效果,使一些感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得到有力的強化。
二、小品表演的安排意圖:這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和外顯。要求表演者具有:1、語言能力2、身體即動覺智力3、交往交流能力4、自然智力即個體進行的辨別環境的特征并加以分類利用的能力
兩個小品,內容均取自學生自己的真實生活,表演者與主人公有大致相似的性格特征,姓名是真名實姓,目的是使學生自知自省,認識、洞察、反省自我,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從而促使他們去留意身邊的事,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反省、思考自己和他人。為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事前為學生已作過必要的解釋,使他們能夠盡情展示人物的真實面目,而不受到打擊。
小品的成功表演,必須體現協作精神,與他人之間,隨時存在交流,才能在動作、心理、語言、神情等方面,和諧一致。
其他的學生,一方面擔負著觀察的使命,一方面要思考、聯想、記憶,并落實到文字上,以此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自知能力等。
三、學生的現場作文宣讀:第一、檢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學生的表演的觀察,從神情、動作、語言、到人物之間的配合等等,要求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第二、檢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把真實生活與已有的詞匯、語句聯系起來的組合能力。第三、檢查學生對于所發生的事情的看法。
四、教師的評議意圖:參與學生的生活,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左右學生的看法,但可以暗示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向和立場。作為一堂語文課,教師的參與,是不可缺額的;但不包辦代替,不主宰學生的思想,則不失為一場民主平等的課。體現了教師的現代教育思想。
五、最后的課堂目標顯示意圖:這是為著強化,使學生對這節課的任務,有更為明確的認識。語言上的用詞,特別注意體現人文色彩,關注學生的內在感受,印染親切可人的情調,使本已說得沒有感覺的道理,能夠走進學生的腦海中,記下來。
附:多媒體顯示材料:
1、《閑情記趣》、《小桔燈》、《背影》中的一些片段:小男孩靜靜地望著蚊子,面前是一群蚊子和飛舞的鶴,小姑娘拿著一只桔子,老父親在步行
2、小品表演的內容介紹
3、本節課的目標顯示 加一些彩圖裝飾,動畫點綴
三、 文學引路,自然采擷,情感演繹,提高智能
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給學生一個更為廣闊的寫作空間。緊緊依托文學作品的熏陶,密切生活實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寫作訓練“場”,催化學生寫作激情,提高學生智能。
作文教學設計例三:
楓葉流丹(情境作文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1、 結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特別是毛澤東的詞二首《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對學生實施季節情感作文教學。
2、 結合“雅典奧運會”中國軍團的成功,高一新生入重點高中等等大好形勢,這激越的情感,需要尋找一種季節的特有的物來作栽體。
【教學方法】
1、 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作文情境。
2、 讀寫結合,口頭作文與書面作文結合。
【教學步驟】
(一) 以讀導寫
1、 學習毛澤東詞二首的基礎上,進行古代詩文與毛詞的情感分析。
2、 學生運用網絡聯機交流課外搜索到的有關“秋”的名句。
3、 組織學生將交流的名句名篇進行歸類。
4、 要求學生運用有關“秋”的句子進行“自我情感”表達。
(二) 自然描述
1、 說說本季節的景物特點。
2、 可以用書上的描述句,可以說說自己看到的景。
3、 評議同學的“說”--述景有無“情”,引句是否有“我境”。
(三) 命題作文:楓葉流丹
要求:1、借景抒情,述景含情。
2、景“真”意切。
3、不少于800字。
四、 實物演示,音效渲染,語言描述,提高智能。
根據作文需要,運用某種實物、利用音響效果來創設情境,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辨聽,驅遣想象,用語言描述實物,描述音樂創設的情境,理順思路,水到渠成。
寫作是一門學問,培養學生現代寫作能力,發展學生以語言智能為核心的所有智能是語文寫作的終極目標。運用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主創設的作文的訓練“場”,能讓學生始終對寫作保持高昂的熱情,對學生的品格修養,也大有好處。
參考文獻:《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林憲生編著)開明出版社
《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蔣鳴和)
《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唐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