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江一中
有人戲稱“教書”為“放鴨子”。始覺是對教書行當的“自我解嘲”,細細品味,也頗有一番滋味:放鴨子是為了讓鴨子自由自在,輕松活潑地各尋其食,胃口大的可以多吃點,胃口小的可以少吃點。盡量避免“吃不了”或“吃不飽”的現象存在。鴨子吃飽了,心情舒暢了,就能順順利利地多下蛋。我們很難想象,對每一只鴨子喂同一種食物,同樣多的份量,要求它們下同樣大小、同樣多的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對教學中的偶然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試圖有計劃、有目的的加以控制,只強調外因,而忽視內需。這似乎有讓鴨子吃食均等,下蛋統一相似之嫌。
粉筆加黑板,老師加課本的課堂結構組合,要培養學生包括對語文信息的查找、篩選、歸納、概括、刪改和編輯等在內的語言能力,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信息技術發展,老師、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創造了有利條件。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視角,使“放鴨子”有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造一個輕松的環境,提供豐富的資源,讓學生能夠各盡所能,按需求索,盡量避免“吃不了”或“吃不飽”的現象。為“鴨子”多下“蛋”--“信息素養與語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在實施“課程整合”的研究中,我們強調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來衡量。利用其多媒體信息集成技術、超文本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優點,使其成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和學生的認知工具,構筑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習者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被動接受式學習真正轉變為自主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
我們的“課程整合”把教學中復雜性、偶然性、或不確定性因素作為教學的本質特征來加以研究。每位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材的研究,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使自己始終處于情趣盎然的學習狀態。就象放養在大自然的一群鴨子,能夠各自在水里、田間、草叢等處尋覓到適合自己口味的東西。這就大有利于發揮各人的聰明才智,有利于提高情商,張揚個性。
當然,老師“放鴨人”的角色定位要明確,必須做好組織、協作、輔助等工作。要明確提出每一堂課的學習期望,利用共享資源進行協作學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最終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