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小 軍
一、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特點
(一)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目的:
⒈評定應試者普通話水平所達到的等級;
⒉貫徹新時期推普工作方針(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
高);
⒊促進推普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⒋提高一部分人的普通話應用能力(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教
師、公務員、窗口行業從業人員等)。
(二)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性質:
⒈是目標參照性考試,不是淘汰性、選拔性考試;
⒉側重考查應試者口語表達中語音、詞匯、語法的規范程度,不
是普通話知識考試,不是文化水平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評估。
(三)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考試機制:
⒈統一的測試對象和等級要求;
⒉統一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
⒊統一的試卷結構和評分辦法;
⒋統一的等級標準和等級證書;
⒌相對統一的培訓教材和收費標準。
(四)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政策保證和組織保證:
⒈建立健全各級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站、點;
⒉建立、完善測試操作規程和測試監控、管理等各項制度(“辦
證”審查,巡回檢查,視導員制度等);
⒊培養了一大批測試員;
⒋實行測試收費制度。
(五)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量化評分:
⒈定量精確;
⒉各考查項在安排上具有層級性;
⒊在“正確”和“錯誤”之間增設“缺陷”檔;
⒋對進入一級的評定增加了限制性規定。
二、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重點
測前培訓是搞好測試的基礎,因而也是整個測試工作的重點。
(一)只測不訓必然導致的兩種后果:
⒈多數應試者達不到要求,拿不到證書,打擊積極性;
⒉放寬標準,降格以求,流于形式。
(二)測前培訓的原則:
⒈針對應試者的方言難點(包括發音難點和正音難點);
⒉訓練為主,理論為輔,理論為訓練服務;
⒊著眼點放在“說”字上;
⒋形式多樣(巡回教學,個別輔導,講座等)。
(三)測前培訓的內容及順序:
⒈聲調(重點是入聲字的改讀);
⒉聲母和韻母(重點是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
⒊輕聲和兒化;
⒋測試中應注意的問題(避免緊張情緒,避免“背書腔”,避免
讀錯字等)。
(四)測前培訓的其他問題:
⒈總課時一般以60--80課時為宜,可根據應試者的實際需要
適當增減。
⒉使用省編統一教材及輔導材料。
三、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難點
(一)正確處理測試要求的客觀性和評分辦法的主觀性之間的矛
盾:
⒈測試形式的不完善影響評分的準確性(朗讀和說話的評分);
⒉測試員對特定語音判斷的敏感度有較大的差異(自身方言影響
“語音整體面貌”);
⒊測試員語言修養的差異影響評分的把握(翹舌音靠前問題,輕
聲和兒化的問題);
⒋把朗讀技巧作為朗讀評分的依據,把作文評分標準強加與說話
考核之上。
(二)解決普通話標準和普通話測試標準中所存在的問題:
⒈詞匯和語法在測試中缺乏相應的規范標準;
⒉對于應試者語音正確部分的質量缺乏評判標準;
⒊持證上崗制度在短時間內難以實行;
(三)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
⒈普通話水平下降問題;
⒉普通話水平的地區差異問題;
⒊平時相關教學(培訓)與普通話水平測試接軌的問題(師范生
的“教師口語”課,播音員的播音理論課,其他相關行業的口才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