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忠實的《狗事》,本擬讀出狗類之盛,狗事之奇,卻于其中倍感人事之異。本文題為《狗事》,讀時卻總感覺到狗的背后有人在形。 感受到了標題之外的意思。
此文似可看作是一部“狗類社會發展簡史”,可與“人類社會發展簡史”相對應,倒也相映成趣。 看到了狗事與人事的相似。
幼時所見之狗“性情極溫順”“謙恭友好”“不分貴賤,不看身份”,這與初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處,真誠相待,友好往來何等相似。長大成人以后卻看到了“狗事原是與人事相通”,誰與狗粘上了關系誰的人品就會受到玷污。究其原因,不過是人類總是一相情愿地對狗做出種種有失公允的評價。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狗的品性竟被定格與假惡丑之上,它們雖有滿腹怨恨,卻又去向誰敘說,使得“做狗確實很委屈”。我們對某些人的評價又何嘗不帶有這種傾向呢?其人本無、如此壞處,卻要承受太多的罵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對比中為狗洗脫冤情。
近年來,養狗也成了一種時尚,狗也越來越豪闊起來。此時在狗身上再也找不到那種“小媳婦一樣的溫存”了,只能看到它們的驕橫、火爆、蠻不講理、全無公德。狗的價值得以飆升,這又何嘗不是人自身價值的一種貶損呢。恐怕物質生活大大改善的人的身上也有這種影子。非但是“倉廩實而知禮節”,倒成了“飽而思淫”了。如今,人和狗一樣被關在了圍墻之內,越來越少了交往,愈來愈淡了親情、友情,還不如夜間的狗尚能“一狗聲起,萬狗呼應”。狗的交流也讓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那層障壁是日見其厚了。
由狗及人,引出狗的變遷實際上是人自身價值的貶損。
“狗事”“人事”如此,似乎已近于山窮水盡之境。可我們卻儼然看到仿佛若有光。山民家中極少有狗。即便有,也是彬彬有禮的那種。這與“山野之氣,茂林之色,潺潺水聲”融而為一,其和諧自不必說。山民的質樸,狗的醇厚。也許這些都是可以給那些浮躁的人以啟發,促其歸真返璞。我們也夢想著浴乎“現代文明”中的人們紛紛推倒面前的墻而變其為橋。 捕捉作者意圖,提出自己的期望。
點評:這篇讀后感成功地揭示了《狗事》一文表面上寫狗,實際上寫人。并剖析了作者以狗喻人,以狗事的變化,喻世事的變化,人際關系的變化。同時賞析了作者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地寫出了狗事的變化。并深刻地指出作者通過狗事的變化,表現了當今社會對人的自我價值的貶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人性的扭曲、墮落。將這篇語言犀利、寓意深刻、優秀的反諷之作從另一個視角展示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