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在我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愉快教育”,多年來受到了幾乎一致的肯定。然而若對其反思,便會發現“愉快教育”的背后隱藏著一種無情,折射出一種悲哀。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頗受寵愛,漸漸地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養成了事事必須順應自己的心態,而離開了家庭,會變得意志力極其薄弱,經不起挫折。而如今相當一部分學校,本著“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初衷,盡可能把學校改造得如同家庭一樣,讓孩子在這里繼續得到盡情的呵護,無論教學與管理都首先要順應孩子的意志,讓孩子開心。
從暫時看,學校的做法無可非議,因為學校在為促進孩子的成長而讓孩子擺脫壓力;從長遠看,有些學校并不是真正關心孩子,沒有把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在內,甚至有些學校所關心的是急功近利的名聲,而非社會的長足進步與國家的持續發展。學校的這種做法是“鎮痛劑”,讓孩子免于暫時的苦惱而不得不面臨將來巨大的苦難。不難發現,這些平日里在和風細雨里長大的孩子一旦走向社會,很難在多變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很難在競爭激烈的時代里獲得發展。
如今已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若要在這種嚴峻而又殘酷的環境中取勝,就必須具備較高的智慧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而這些都是在平時的教育中逐步培養和潛移默化的。未吹納緇峋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學校里也不應該過于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的愉快教育。要在平日的教育中,讓學生養成“自己努力”的獨立意識和“敢于負責”的健康心態,具有堅韌的毅力和耐挫力,形成吃苦耐勞的良好習慣;不要總是依靠別人,依靠社會、依靠國家?
當前,一些學校盲目取悅于學生,很少讓學生動腦筋且事事征求學生意見的“愉快教育”,盡管有促進學生成長的意圖,但也一樣給社會增添麻煩,為社會所不容甚至被社會所遺棄。因為這種“愉快”的環境下培養的學生可能無法應對包圍自己的世界、無法應對將來同他人的競爭、無法在將來的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所以,對教師來說,不能無視學習者學習的艱苦與辛酸,而對學生進行盲目的激勵與支持。
與此相反,有些以兒童為中心的“愉快教育”為了讓兒童習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卻要控制學生接觸知識和技能以外的東西,采用更省力、更快樂的方式來實施教育,而對其他事情卻熟視無睹。這種“個人主義”過度,對“愉快教育”表面上是溫情的,實質上是無情的。它讓兒童不關心身外之事,無法感受到身邊的真實世界,成為只關心自己而又無法依靠自己的人。表面上是喜劇,實質上是悲劇:它讓兒童缺乏足夠的智慧和素質,無法面臨著即將到來的競爭,可能成為未來的弱勢群體。(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03級碩士,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