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425000
課堂教學內容應包括教學目標、對教學重點、難點與基點的處理以及教學內容的準確性與銜接性幾個大的方面。
第一, 課堂教學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內容與目的,不僅教師要心中有底,而且要讓學生心中有數。因此,課前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大多數教師的通常做法。歐陽黛娜老師的電教錄像課《變色龍》、胡明道老師的教學示范課《七根火柴》等都在課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效果很好。課前是否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提出了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方向性,這樣有助于發揮師生雙方的能動性,促成師生雙方的有效配合,促使教學目標的最佳達成。課前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則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教師本人的心中有這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二是教師本人對這一堂課的目標心中無底,講到哪里算哪里,信馬由韁,這樣難免導致課堂教學的隨意性,課上完后,師生都昏昏然。第一種情況呢?也許教師能夠緊扣自己心中的教學目標去組織教學,也許還能在課堂總結中明確該堂課的重點。這樣的話,效果也不錯的。因為學生最終能明白該堂課的教學重點,他自己可以回過頭去檢查是否達成了學習目標。但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離了教學目標,就有可能出現多目標、多中心的局面,這樣,學生就無從把握該堂課的重點了,也就對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有些茫然了。
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依據是學生與教材。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構成體系,分析單元課文及其知識點的組合,分析具體課文在該單元中乃至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更要鉆研學生,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分析其現階段的思維特點與接受能力,從而靈活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憑借教材教會學生求知審美與做人。
第二,課堂教學應處理好教學重點、難點與基點。
師生明確了課堂教學目標,接下來就要緊扣這一目標,確定基點,選取難點,抓出重點。既要從基點入手,解決好基點,又要正視難點,突破難點。解決基點,突破難點,都要為著完成重點,都要圍繞重點進行。一般來說,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實際上就是教學重點。當然,有些重點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有些重點卻不是教學重點。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就得很好地處理教學重點、難點與基點。
教學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依據教材內容可以確定兩個重點:一是課文的結構,二是文章的批駁方式。由于學生已經學過了幾個單元的議論文,對議論文的結構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從這一實際考慮,課文的結構是本課的重點但不是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就課文內容作簡要提示,再讓學生劃分層次,理清其行文思路。但從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本文內容看,文章的批駁方式有兩個難點:一是對第5段的理解,即這一段批駁“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的方式;二是對第6、7段的作用的理解。要突破這第一個難點,可以確定朗讀與對詞語、句式的揣摩兩個基點。以多種形式組織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引導學生理解“一驚詫……就怕了……”這個“一……就……”的句式,理解“好像……一樣”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本段的批駁方式:通過精細入微地揣摩黨國的心理狀態、思維邏輯,以其心態的反常、邏輯的荒謬顯示其論點的虛假,這是從論證上駁斥反動論點的方式。對于第二個難點,如果只讓學生齊讀一遍,教師便幫助學生分析、歸納,那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持久。這里,必須突出朗讀訓練,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層次,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這樣,學生便能對“友邦”與黨國之間的主奴關系有深刻的理解了,對“友邦”與黨國的各自丑惡面目有深刻的認識了。
第三,課堂教學內容應講究準確性與銜接性。
看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首先要看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看對教材的重點、難點與基點是否處理得好,是否突出了,再次還要看教學內容的傳授是否準確,內容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是否能連貫地銜接起來。如果一堂課中上下知識點之間缺乏恰當的過渡,教師的講課思路不清晰,甚至有符合思維邏輯,那么,這種教學內容的無序化將導致教學的低效乃至無效。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所應努力避免的。教學內容要定得準確,必須從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接受能力出發,從教材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恰當的分析、闡述,其前提是熟悉教材,對教材的整體內容了然于心,同時心中要時刻裝著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學內容的傳授要銜接得緊密,必須設計有梯度的提問連環套式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要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又要符合認識規律。其前提是教師對教材要鉆出自己獨到的理解,深刻的理解,同時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思維特點。
作者郵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