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巿雅禮中學徐昌才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是韓愈詩頗富奇趣、意蘊豐厚的小品,歷代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現扼要綜述如下。
(一)、情景說。此詩另有一個標題“游城南晚春”,由此可知詩中所描寫的就是晚春郊游,即目所見,觸景所思。綜觀全詩,描繪了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熱鬧圖景。晚春將盡,草木有“知”,“百般”留春,吐艷爭芳,萬紫千紅;“芳菲”滿目,色彩絢麗,芳香迷人,流光溢彩,動人心魄。就連那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寥寥幾筆,就給人以生機無限、春光滿懷的印象。
(二)、憐惜說。熱鬧繽紛的美好春光,除了芳菲怒放、大紅大紫之外,還有“柳絮因風”、“漫天飛雪”,還有榆葉紛飛、果實累累。這美如雪花的柳絮,這玲瓏秀麗的榆莢(果實圓而小,狀如銅錢),像一個個特寫鏡頭,真實地描繪出晚春的獨特風光。“楊柳榆莢”以自身特色陪襯“紅紫”、點綴春光,構成了這幅晚春圖景中抹不去的重要一筆。尤為可貴的是,擬人化的構思讓我們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包羞,不畏芳菲紅紫而“班門弄斧”,避短揚長,爭鳴大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顯然作者是借花喻人,滿抒欽贊憐惜之情。
(三)、寓意說。詩歌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喟。從韓愈的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匡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 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敢不俗是有原因的。一是托物自況,借無畏無俗的“楊花榆莢”來比說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標新領異,特立獨行的詩風。二是獎掖新人,鼓勵創造。元和詩壇不為人們重視的孟郊、賈島,苦心孤詣,營構佳篇,詩風瘦硬奇僻,也是當時的詩壇別調,不也屬于“楊花榆莢”之列嗎?由此可見,韓愈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既是孤芳自賞、礪志自勉的寫照,更是擊節嘆賞、扶掖后生的宣言,其慧眼靈機,超拔脫俗,可嘆可贊。
(四)、諷喻說。《晚春》意境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對比。那就是草樹群芳與“楊花榆莢”不同風范的對比。草樹群芳爭奇斗艷,姹紫嫣紅(隱喻詩壇文采風流,才思橫溢);“楊花榆莢”則因風起舞,胡攪蠻纏,大煞風景(隱喻詩壇庸劣粗俗,才思貧乏)。兩種景致,兩種風范,一雅一俗,一高一低,一莊一諧,對比明顯,諷喻自見,作者意在以文采出眾,超邁趨時來諷刺無才無思、愚不可及,勸喻人們(特別是文人)立身處世既要知人,更要自知,不可自命不凡、莽撞行事,以免貽笑大方。
此外,對于詩文“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兩句,還有人由花及人,頓悟人生,認為這是勸告人們珍惜光陰,勤學上進,以免象“楊花榆莢”那樣才疏學淺,白首無成,以免象“楊花榆莢”那樣不通詩道,胡攪蠻纏。如此看來,詩無達沽,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均可。xccwxx@163.net
作者郵箱: xccwxx@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