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一中 彭榕華 353000
【摘 要】本文針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小說教學狀況的調查結果,對新教材選錄的魯迅小說進行了較深層的分析和研究,并從分析的結果得出對中學魯迅小說教學具有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 魯迅作品 問卷調查
在我國現時通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材里,魯迅的小說作品作為精讀、精講篇目占有較大比重。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中共選入魯迅小說11篇:《故鄉》《社戲》《祝福》《藥》《一件小事》《風波》《孔乙己》《狂人日記》《非攻》《鑄劍》《阿Q正傳》等。可見魯迅在教育中至高無上的位置,可見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學生能夠讀懂魯迅、認識魯迅、學習魯迅。遺憾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讀不懂魯迅,甚至不喜歡魯迅。就是中學語文教師,真正懂得并講好魯迅的,也鳳毛麟角。師生中普遍存在著難教、難學的困境,在中學校園中,魯迅是孤獨的、悲哀的。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魯迅作品的教學情況,筆者最近在部分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學生對學過的魯迅作品有隔膜感,但有相當多的學生有進一步了解和深究魯迅作品的念頭,相當多的人對中學教師教授魯迅作品的教學水平不滿意,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會主動閱讀魯迅的作品,并感到自己在孤獨、苦悶時會覺得魯迅作品與自己的人生有聯系。
一、中學師生對魯迅小說的需求狀況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并不多見的現象。”(注①)魯迅的小說作品文質兼美,“五四”時期,就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注②)。從這次調查的結果看,在所列出的4種文學體裁里,喜愛魯迅小說的人數分別占教師和學生占總人數比例的46.9%和38.8%,位居前列。
教師對魯迅小說喜愛程度依次是: 《阿Q正傳》84.3%,《狂人日記》65.7%,《孔乙己》58.6%,《祝福》58.6%,《故鄉》 50.0%,《藥》50.0%,《社戲》45.7%,《風波》41.4%,《一件小事》24.3%,《鑄劍》20.0%,《非攻》12.0%。
學生對魯迅小說喜愛程度依次是: 《阿Q正傳》74.8%,《狂人日記》63.6%,《孔乙己》56.4%,《故鄉》55.4%,《社戲》49.9%,《祝福》31.8%,《藥》28.2%,《一件小事》21.0%,《鑄劍》19.3%,《風波》16.1%,《非攻》9.8%。
二、 師生喜愛魯迅小說的原因
1.從讀者閱讀心理、精神需求來看
讀者在閱讀前所呈現的心理狀態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其對文學作品的選擇,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更有利于從根上把握讀者的需求。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人們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在發生著重大變革中承受著來自生存、發展等方面的壓力。有效的科技發展所帶來產生的直接效果以驚人的速度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而精神的生產明顯滯后,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在溫飽之后產生了精神上不可填補的空虛,甚至失落,因而使現代人的比任何時候更需要一種精神的追求。蔡元培認為“現象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實體世界”,即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活著,人還有一種超越于現象世界的追求,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的追求,也就是培養學生的一種終極關懷,培養人的信仰和信念。
當紛紛擾擾的塵世一次次掀起生活的虛華,當此起彼伏的喧囂毫無遮攔地淹沒現代人脆弱的記憶,當浮躁、迷茫、虛妄和日益膨脹的物欲源源不斷地充斥失去自控的心靈和大腦,當越來越多的靈魂游歷于精神家園之外的時候,魯迅他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異的過客而存在的了。我們不能忘記他的痛苦、悲憫、沉重和夢寐!我們不能忘記他一貫具有的孤獨和悲涼所展示的現代內涵和人生意義!我們更不能忘記他與孤獨為伴、揮戈深入“無物之陣”、為弘揚理性而做“絕望抗征”的戰斗精神!!他對舊中國和傳統文化的鞭撻入里沁人心脾,始終是那樣獨特地閃爍著光輝,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2.從作品內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
①洞察人生精神困境的深邃思想內涵,是魯迅小說魅力與靈魂所在。
魯迅的小說作品有其獨特性,他的小說并沒有波瀾起伏、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沒有神奇出眾的英雄,更沒有鮮血淋漓的刺激性的內容,出現在魯迅筆下的可以說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首先是一些普通的農民和知識分子。但是,從優秀的魯迅小說中投射出的新鮮有力的思想感召力,使它們成為一代又一代師生研讀的對象。“魯迅始終是那樣獨特地閃爍著光輝,至今仍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除了他對舊中國和傳統文化的鞭撻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一貫具有的孤獨和悲涼所展示的現代內涵和人生意義。”(注③)胡適說過:“世界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立的人”,張夢陽先生稱魯迅是“深邃探索人類精神現象的偉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是“以改變人精神為宗旨的精神哲學與精神詩學”。貶視庸俗,抨擊傳統,勇猛入世,呼喚超人,不但是魯迅一生不斷揭露和痛斥國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也是他的孤獨和悲涼的生活依據。這種孤獨悲涼感由于與他對整個人生荒謬的形而上感受中的孤獨、悲涼糾纏溶合在一起,才更使它具有了那強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的。魯迅也因此而成為中國近現代真正最先獲得有現代意識的思想家和文學家。
目前我們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存在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魯迅作品本身的難度造成的。魯迅作品的難教,并非是指它的艱澀,而是指它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難以一時理解而已。由于作品本身的深度和時代不同作者的理解不同,給魯迅作品教學帶來了困難。
②不虛偽、不媚俗的人格力量。
魯迅之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質,這個精神素質便是他徹底擺脫了傳統的奴隸性格,具有真正獨立的思想個性!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說:“魯迅的骨頭是做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著全民族大多數,向敵人沖鋒陷陣最正確、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確,魯迅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奠基者和里程碑,是代表著中國文化傳統和新文學方向的偉人,魯迅的文學和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影響,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巨大而深遠的。
③嚴以律己的自我解剖精神和“韌”的戰斗。
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不在反映著作家本人的愛與憎,其作品表達的都是作家本人的心聲。魯迅作品中的“我”,,雖不能與魯迅劃上等號,但無處不表現出魯迅先生的為人之道、處世之道,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
由于日益卷入的實際的戰斗歷程,與舊文化戰,與舊勢力戰,與章士釗、楊蔭榆、陳西瀅戰,與創造社、太陽社、新月派戰,與“革命陣營里的蛀蟲”戰,與“四條漢子”戰……他不停地向各種封建主義作任性的長期的斗爭。他在激烈的戰斗中時時撫摸著生和死,驚心目堵著生命的逝去和滅亡的總將來臨。魯迅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來抵擋和掩蓋深刻的悲觀,用苦茶和隱士的自我解嘲來解脫人生。魯迅是以愈戰愈勇的勇士情懷來紀念著這生和死,贊頌著這生和死。
④對國民劣根性最犀利的解剖和批判。
他的小說很少用大量篇幅去表現包括農民在內的下層人民所受的政治經濟的壓迫和物質生活的困苦,而是著重表現他們所受的精神毒害、精神痛苦及性格變態。如《藥》里,僅用一床“滿幅補丁的夾被”、夏四奶奶穿著“襤褸的衣裙”暗示華老栓一家、夏瑜一家生活的拮據、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華老栓一家及夏四奶奶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主人公閏土“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而是一聲“老爺”中所顯示的閏土的精神麻木;《阿Q正傳》更是揭示了被壓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藥的一種精神病態--精神勝利法。我們從愚昧者的自生自滅的悲劇和叛逆者的悲劇中可以看到全新世界的再造有待于掌握全新文化、全新思想、全新手段的全新的人。改革人們的文化基本信碼系統,鑄造新的國民性。在一般作家筆下,多數要大力渲染和描寫的物質生活的極度貧困,魯迅卻極少涉及,他正是通過對農民及其他下層人民靈魂深處的病態和弱點的開掘,尖銳地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主題。
⑤對西方文化最明智的積極的借鑒。
從魯迅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刻的剖析與最清醒的揚棄;可以看到對西方文化最明智的認識和借鑒;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股以“貶魯”為時髦的現象:有的青年作家急欲一鳴驚人,在文學創作上刻意求新,以學西方新潮為榮,唯解構傳統、顛覆權威是騖;把魯迅斥為擋路的“一塊老石頭”一腳踢開,并大聲疾呼要同“經典作家”決裂,公開發表斷裂論,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也有一些大學生處于一種反撥情緒,“想挑挑魯迅的毛病,打破這最后的神話。”上述現象自然也影響、煽動了幼稚、易偏激的中學生們,他們由于缺乏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缺乏對魯迅思想、文學的真正理解和深刻認識,于是誤把淺薄當深沉,把投機、噱頭當創新。
這也警示我們:探討和繼承魯迅留下的珍貴遺產,特別是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是一個迫切而又沉重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教育界在還原魯迅的本體方面做了大量艱辛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對魯迅的“立人”思想,“國民性批判”思想等過去注意不夠的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對魯迅復雜的精神世界進行了綜合性的考察,敢于直面魯迅的局限性,做出歷史主義的闡釋,對魯迅的認識越來越趨于全面、深刻、準確。
⑥諷刺辛辣幽默的魯迅筆法。
魯迅的小說作品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有機體。從內容上看,表面之意一般都能讀懂,但表面的背后卻有更內在、更深刻的隱秘,主要是通過形式、技巧暗示給讀者。魯迅十分講究文章作法。小說如此,散文如此,雜文更是如此。魯迅作品敘述極有條理、文章注意裁減,重視文章主旨、敘議巧妙結合。如《狂人日記》,整篇小說雖然用的是日記體,但開頭卻是以“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的敘事角度來行文的。整個時間跨度遠在30年以上。而小說的分節敘述也每有追索過去的筆調。《孔乙己》雖然開頭寫的是舊時“魯鎮的酒店的格局”,但接著就以“小伙計”的身份來敘述20多年前的孔乙己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故事。至于《故鄉》更是一開始就以“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故鄉去”直達故事為核心。而《阿Q正傳》是寫在阿Q“逝世”一兩年之后,“一面要做(正傳),一面往回想”。《社戲》寫的是“我在倒數上去的20年中”所經歷看戲的故事。《祝福》中寫祥林嫂,也并非以傳統筆法而為,單是“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生”一句話,就能使讀者得到一個鮮明的印象,祥林嫂是已經死了。她的故事作者馬上就要寫將出來……這種方法完全打破了傳統章回小說的老套路,避免了小說敘事中的拖沓冗長,而直接把讀者引入了作者的閱讀空間,以便于作品主題思想的揭露。
魯迅是一位有著深厚國學修養的大家,他小說中的語言文字常常閃動著創造性的光芒,其語言文字連同思維都是會羽翼飛翔的。他十分注意從生活中選擇語言,十分注意對語言文字的錘煉,有著深厚的古文字修養,愛用那些常見而獨到的字眼,遣詞造句確實與眾不同。如《秋夜》“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正是用這樣特殊的表達來抒發他內心的孤寂與沉悶的心情,這正是他作品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魯迅十分注重標點符號的錘煉和正確運用,他的作品的語言所以生動傳神,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精當地使用標點符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楊二嫂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短短11個字,連用3個感嘆號,把楊二嫂那種裝腔作勢、陰陽怪氣、怪聲驚叫的神態,刻畫的入木三分。又如《藥》中的劊子手康大叔在6個“包好”后面都用了“!”,突顯出這個兇殘貪婪的劊子手大喊大叫、盛氣凌人的丑惡嘴臉。
至于有些師生反映的魯迅文字難懂的問題,這里既有魯迅字斟句酌的文字運用的態度問題,也有他對文字表達效果的刻意追求,還有他的使用習慣。我們不能用祭壇的文字標準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去衡量前人的作品,否則就會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的錯誤。假如我們能進入魯迅作品的精神內核,就會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正是百談不厭。魯迅著作在多家媒體關于百年文學經典的讀者調查中,仍高居榜首。英特網上評選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作家,魯迅還是名列第一。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⑦對祖國、對人民最深摯熱烈的愛
閱讀教學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情感經驗與作品的個性、氛圍、內涵相融合,由此才能潛移默化進行文化濡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學生進行魯迅作品的閱讀教學,關鍵是要拉近魯迅作品與學生情感經驗上的時空距離,讓學生走進那個時代,讓那個時代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呈現出來,在兩個時代的歷史交融中對魯迅的作品進行人文價值的認同。
魯迅是深沉而敏銳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滿了愛憎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現實氣息,他的情感充滿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至今仍可以激動著人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而這一切都源于他對祖國、對人民最深摯、最熱烈的愛情和忠誠!“魯迅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他有著舊中國民族性格中缺少的誠與愛。即使他那噴著神圣怒火和充滿冷靜分析的作品里,也躍動著一顆對人民和一切真善美事物的愛心。”(注④)如:《一件小事》中的車夫,《社戲》中的六一公公,可愛的農民后代阿發、雙喜,《故鄉》中的閏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甚至《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窮困到那種地步,何等不易得來的一杯酒、一碟茴香豆,這不正是善良的寫照?面對現實,承認現實,難道不該承認今天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正在淡化這種真善美嗎?
魯迅先生心里永遠裝著人民,眼光永遠注視著人民。魯迅先生為孩子們吶喊,未年輕人吶喊,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吶喊。他反對孩子們只會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應該回到《故鄉》的黃土地上,向少年閏土學習看瓜、刺猹、捕鳥;應該走進平橋村,學習放牛、釣蝦,跟阿發、雙喜們一起,把烏篷船撐離平橋,去領受豆麥、水草散發的清香,去欣賞夜漁的艇子在浪花里大白魚似的飛竄。他反對象夏瑜那樣的流血,他的血非但治不好那個滿目瘡痍的社會,甚至治不好小栓的肺癆病。他要人們思索,是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合起手來殺死了祥林嫂;是多子、饑荒、苛捐、雜稅、把那個可愛的小閏土變成了木偶;是腐朽的科舉制度大棒打斷了孔乙己的雙腿,逼著他用雙手“走”完了可悲的人生……
三、 小 結
通過對中學生對魯迅小說的喜愛程度的調查,無不表明中學生日趨成熟的審美和閱讀心理,其中也包含了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社會價值的思考。因此通過對魯迅作品需求狀況的研究也可間接地把握學生情緒的波動,從而為中學語文教學觀念的變化和教材改革提供參考。
優秀的魯迅小說是經過淘洗的歷史果實,它對民族精神的改造與重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執著探索及在藝術上細膩而恢弘的氣勢都在潛移默化地激勵、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個人對知識占有量的大小已經退居次要地位,而現有的知識的整合與創新才是至關重要的,在魯迅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是對教材教參的機械照辦后的強行灌輸,其間不僅缺乏學生個體的感悟,遏制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而且極大地降低了魯迅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事實說明,即使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今天,魯迅的“立人”思想并非過失。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和坎坷之后,盡管我們已付出深重的代價和巨大的犧牲,魯迅先生所理想的“立人”境界離我們仍然還有相當的距離。這就注定了我們藉魯迅作品對學生進行“立人”教育的深刻迫切的現實性。
注釋
① 嚴家炎《魯迅小說的歷史地位》
② 魯 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
③ 李厚澤《論魯迅》
④陳根生《談〈故鄉〉的主題》
主要參考書目
①黃經邦著《魯迅作品教學摭談》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1997年第1期
②李明軍著《中學魯迅小說教學雜談》 《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 1999年第1期
③安永興著《走向魯迅的初級階段》 《語文教學通訊》 2000年第21-22期
④秦 弓著《進來貶低魯迅現象的原因和危害》《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1年第1期
⑤王新春著《關于初中教材魯迅作品主題的分析取向》《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7期
⑥王富仁著《最是魯迅應該讀--關于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幾點思考》 《中國教育報》 2001年10月25日
⑦張學義著《中學語文魯迅作品教學的內部規律》《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作者郵箱: pp12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