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祈福新邨學校中學部 閻義長
今年上半年,我校的課題“開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列入廣州市中學語文第三階段教學設計及實施活動發展性評價科研課題。作為本課題的主持人,我衷心感謝市教研室、市中語學會領導的關懷,今天的匯報也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專家、同行的批評指正。
一、課題的提出:在“自主”上作文章
我們多年來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往往過分看重教師的講授與分析,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的“滿堂灌”雖已基本清除,但那種“滿堂灌”的變種“滿堂問”卻大有市場,以課文的分析代替學生學習語言的現象泛濫成災。這種現象促使我從多方面想辦法改革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這一節中,多次提到“自主”,前后共出現過10多次,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所以,要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就應該在“自主”上作文章。
我到祈福新邨學校任教后,學校交給我一個中等層次的班級,學生比較聽話,也容易和老師相處,但是不愿意在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活動,我設計的誦讀、討論、表達等項活動,在這里根本派不上用場,只是當我演示課件時他們才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當我看到學校設施齊全,電腦可保證學生人手一臺,而學生的電腦水平又都比較高的時候,一個在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的念頭在我心中萌生了。如果用電腦網絡作為教學的輔助形式,不是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嗎?不是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學習語文嗎?后來,我看到廣州市中語學會供選的科研項目時,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這個課題。
二、初步的嘗試:加入發展性評價的研究行列
學校領導十分支持我的工作,黃熾榮校長在審閱了課題實驗方案后,熱情地鼓勵我大膽開展實驗,并多次安排我外出參觀學習,擴大我的視野,啟發我的思路。在我實驗一段時間感到效果不太顯著的時候,我用馬拉汽車的比喻說明實驗的艱難,黃校長馬上給我打氣,說“馬拉的畢竟是汽車,而不是板車,總有一天,汽車會讓發動機自己啟動的”,并說實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靠一朝一夕的工夫就指望能出成效,關鍵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在上學期的一次單元檢測中,我們實驗班的成績和平行班相差了8分的距離,學校領導沒有一絲一毫的責難,而是繼續支持我改革。我們學校語文科組也一直關注著我的實驗過程,全體語文教師到網絡室觀摩我組織學生學習《詩五首》的整合研究課,并進行了認真地討論與總結,形成了“多一條渠道,多一種方法”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思路。
在這樣一個改革的大系統中,我主持的“開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題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我實驗的班級也只有30多個學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實驗取得了一些成績,一定會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教學改革的洪流之中。
三、研究的方法:創建自主學習的語文平臺
應該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呢?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談到課程整合的意義時打了一個比喻:“眼前有兩杯水,都是半杯,把它倒在一起,就成了一杯,我們騰出了一個空杯子!蔽覀冞M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也不僅僅是讓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服務,也要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我們每周在電腦室上兩節整合課,課型基本上有以下五種形式:
1、語文課件展示課。將網上下載或我自己制作的課件在網絡教室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對照課件自主地學習課文。如在學習《愚公移山》時,學生直接在“中國園丁網”上觀賞的課件,和我給他們提供的課件,讓他們在兩節課中,教師不講一句的情況下,自主學到了古文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識。我也有一些對比性的實驗,在學習第二冊第五單元時,《桃花源記》主要提供課件讓他們自學,而《口技》卻是在課室用傳統的誦讀、講授等方法完成,可是在單元考試中,兩篇課文都有閱讀語段題,可是得分率高的竟是我沒有講的《桃花源記》。為了使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整合,有時候,我給學生提供的課件,就不一定是成品,而是一個壓縮軟件,讓學生自己解壓;有時候課件的執行文件也有些講究,如《愛蓮說》的課件,需要把執行文件拷貝到D盤的根目錄下才會正常運行,這些事我有意交給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能學習、鞏固信息技術。
2、背景知識瀏覽課。這種課型主要運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課文學習時進行,如學習《七根火柴》,讓學生在網上查找紅軍長征的知識,學習《勇氣》,讓學生在網上查找二戰時的背景,學習《桃花源記》,讓學生感受魏晉時期那一段戰亂情景,學習《石壕吏》,則學習關于“安史之亂”的知識。此外,如果是名家名篇,還讓學生在網上收集作家作品的常識,如“冰心專題”、“張潔專題”、“王愿堅專題”、“陶淵明專題”等等。這樣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網絡,自覺養成信息的‘獲取--內化--提升’的習慣,不斷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在網絡環境下實現‘旁征博引、融會貫通、知識豐厚、見多識廣’的課堂教學模式”。
3、課件自主制作課。在學生查找了大量的課文學習的背景資料后,我還注意讓學生把這些資料整理成課件,變成自己的東西,將信息課中學習的制作各種課件的方法運用到語文課堂上。如在學習《桃花源記》后,學生制作了《我眼中的陶淵明》、《陶淵明的飲酒詩》等課件,在學習了第三冊第一單元“重大事件”后,學生制作了“挑戰者號專題”,“解放戰爭專題”,“抗美援朝專題”,“沙漠治理專題”等等。學生的制作也許是幼稚的,但他們都十分珍愛自己的作品,全都拷貝到自己在網上建立的文件夾里,有的還用軟盤或U盤拷回家去,給自己的父母欣賞。學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課件制作方法后,大有用武之地。今年的教師節,學校要求每班制作一份給教師的祝福賀卡,我在班上布置后,結果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賀卡,最后就數我們班交上去的賀卡多、構思巧、畫面美。
4、基礎知識訓練課。在網絡上也可以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將訓練題通過服務器發到每一臺學生機上,讓學生自主地在電腦上做題,既節省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打字的速度,真正達到了“將兩個半杯水倒在一起,騰出一個空杯子”的目的,實現了網絡上的“無紙化”作業。有一次考試后,我將質量分析也放在網絡上做,把題目發到學生機上后,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答題思路自己更正錯誤,學生十分緊張地活動著,到了兩節課快要下了,有的同學還在問第一節課下了沒有,需要上衛生間了。這在課室中進行試卷講評是怎么也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我還下載或制作了一些基礎知識方面的課件,如口語訓練、成語搶答等,供學生自主學習,以補充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方面的不足。
5、寫作知識欣賞課。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鑒賞能力,我把作文課有時也放到網絡室上,讓學生自主地在網上查找有關初中生寫作的文章,觀賞網上發表的優秀習作,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我們正在進行第一階段的實驗,學生通過網絡教學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學會了一些基本的課件制作技術。第二階段的實驗將以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形式,用語文學習的小課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實踐活動,配合課文的學習,打好扎實的語文學習功底,為進入初三進行系統的總復習作好準備。我們設想,在不久的將來,將在網絡上創設一個學習語文的平臺,為我校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2003年9月21日 作者郵箱: ezhang0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