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北寧市高級中學 張宏強
高中語文第二冊收錄了陶淵明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盡管學生在初中曾經學習過《桃花源詩》和《五柳先生傳》,但是語言上的障礙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課文的準確理解,特別是對田園帶給陶淵明的忘懷忘情,陶淵明對返歸田園所獲得的自得之樂,學生不太容易把握。這也是學生不易背誦下來的原因。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一種再造“歸去來”境界的方法--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結合初中時對陶淵明的理解,進行語段改寫。
以課文第二段為例,我提出下面改寫要求:
1、選取課文中的某一片斷,展開想像或聯想,或描寫陶淵明的形象,或創造陶淵明所向往的田園意境。
2、評價標準:①所寫作品不能是簡單的翻譯;②人物刻畫和意境創設是否游離于課文;③人物描寫是否體現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的統一;④語言是否體現出自然樸素的特點;⑤字數在200字左右。
設置這樣的評價標準是想借此給學生的想像或聯想增加客觀限制,避免作品產生與課文不相符的問題。
經過學生在課堂上的選評,下面是學生普遍感覺不錯的作品。
學生習作(1):
背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于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在和未來,于是,他選擇了離開。
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著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
全新的生活隨著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著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嘗著粗茶淡飯,享受著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幸福,源來于此。(朱寶玲)
【概要點評】這篇作品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松、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取文段精髓成飄然境界。
學生習作(2):
“船夫,能否再快一點兒?”這已經是第五次問船夫了,他也許聽膩了,默不作答。我也只好瞅著船在一點兒一點兒前移。
風依舊不緊不慢地吹。
我試著望了望前方,看可否能看見門前那棵大柳樹,試了幾次,沒有看見。看看天色,大約還有兩個時辰才能到家。
周圍流水舒緩地流著,魚兒在水渦處不時跳著。
看見魚,想起與小兒一起在村子旁邊的小溪撈魚的事兒,“小兒也許長得高些了吧?”想著,不覺樂了。(李晶)
【概要點評】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作品。前半更多的筆墨是抒寫心情,緊扣歸家心切,語言、環境、心理描寫三者相映成趣,在急切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文中嵌入的“大柳樹”,更驚起我們對“五柳先生”的敬仰。
學生習作(3):
小船在水面輕輕搖蕩、漂浮著,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 ,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著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響著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臥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吳的的)
【概要點評】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體現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閑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讓我們似乎也有一種醉飲陽光的興致。
學生習作(4):
天剛蒙蒙亮,微風輕拂我的衣襟,我坐著船回家。
一路上,船兒輕快地向前搖蕩,振起一朵朵歡快的水花,兩岸長著青青的小草。隨著微風,它在向我招搖。
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里,飄渺虛無……(顧佳)
【概要點評】這段文字很短,但它的引人之處在于尾段的朦朧,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里,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么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作者郵箱: zhq67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