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江蘇省射陽縣海河初級中學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
3.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把握文中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本文平易樸實、婉轉沉著的藝術風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以舊促新法”,也可以與“說”進行比較)
“記”: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寫法不定,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也可議論。目的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
特點:1、寓情、理與事、景、物之中;2、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例如: 《核 舟 記》----說明狀物----核舟:奇巧(狀物)
《桃花源記》----寫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陽樓記》----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記》----說理散文---- 勤學苦練出才能
二、作者簡介: 名: 曾鞏,字:子固; 時:北宋時人 ;地: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 評:“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稱之為 南豐先生 ,卒謚 “文定”。 作:《元豐類稿》 。《宋史》說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布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著稱。其作品對后世有一定影響。
三、學生自讀
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
結合注釋,疏通文字,掃清文字障礙,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隨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縱、任情。
于楹間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跡:舊跡。
遺風余思:遺留下來的作風和思想。 以臨于溪:居高視下。
四、質疑解難-- 四 行 對 譯 法
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
五、背誦全文
根據本文敘議相間的特點,逐層背誦。 (解說: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自讀注釋質疑、釋疑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作用,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文言文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要求在讀準確的基礎上能讀出重音、停頓和情感來。
2.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文。
(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
(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墨池之上現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
(3)這篇文章中用了許多設問句,請在閱讀的過程中畫記出這些設問句,并反復誦讀, 體會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明確:文中共用了六個“邪”字設問句,分別是:
①“豈信然邪”; ②“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③“豈其學不如彼邪”;
④“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⑥“以勉其學者邪”。
口頭翻譯這六個設問句,明確其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對墨池傳說持有懷疑態度(因為稱做王羲之墨池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
② 用以加重語氣,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是來自天成,而是勤學苦練的結果。
④起提示、啟發的作用。 ⑤ 、 ⑥說明自己的推測,加重謙遜的語氣。
七、中心思想: 本文從記敘墨池遺跡入手,緊密聯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
了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
八、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寫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
本文借王羲之“臨池學書”一事,說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學習,絕非“天成”,從而引申到關于道德修養問題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勵人們勤學苦練,努力向上。文章開頭,先寫墨池處所、形狀,再交代有關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是記敘部分,其行文曲折,構思縝密。其中“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字,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接著,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就王羲之書法藝術“晚乃善”“非天成也”這一點,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學固豈可以少哉”,點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論的重要依據,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則是作者的正確論斷。 第二部分先敘述州學教授索文的經過,接著又發議論,推測王君此舉是為了“勉其學者”,最后歸結到“仁人莊土之遺風余思”對“來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勵人們勤于學習完善自己。
2、以小見大。
九、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文章7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其余的見講義)
①、 “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②、“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這是王羲之學習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請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都是推測的口吻,語意上下貫通,結構前后呼應,布局是很嚴密的。
(解說:點撥在于拓寬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題、表現形式及行文風格。)
設問句的大量運用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徘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十一、課后作業訓練: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作文多在“三上”① 歐陽修
錢思公②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③。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亦篤學如此④。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⑤。
①三上:指“馬上”、“枕上”和“廁上”。②錢思公: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③西洛:西京洛陽。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來的各種雜記。小辭:指詞典、小令。④瑯然:聲音清脆。篤學:十分好學。⑤屬思:思考,構思。
(1)文章記敘了三件事,直接記述了 ;轉述謝希深 介紹;作者自道 。 (2)這些事例以及本文給你什么啟迪?
參考答案 (1)錢思公喜好讀書的表現 宋公垂勤學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點和體會 (2)惜時好學才能有成就
(解說:這一環節旨在指導學生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積累文言詞匯,把文言文讀通、讀懂,做到“字得其訓,句索其旨”,進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習古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教學一得: 如 何 擴 大 課 堂 容 量 ?
----善于以舊促新(溫故而知新)
講一篇《墨池記》,可以引出11篇學過的課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時,可以聯系到第二冊中的《送東陽馬生序》有“有 司業 、 博士 為之師 。
小中見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記一輛紡車》、《一面》 (4篇)
夾敘夾議,以議為主:《論雷峰塔的倒掉》、《從三到萬》 (2篇)
關于“記”:《核舟記》、《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4篇)
墨 池 記 講 義 練習
江蘇省射陽縣海河初級中學 陳 堅 備課手記
中考試題綜合能力訓練測試:
第 一 節
一、音、形、義類:
1、隱然而高: 2、以臨于溪: 、 在文中含有 的意思。 3、洼 ( )然: ,與它構成反義的詞有 。 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 5、《臨川記》云也: 寫兩個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語: 、 。 6、嘗慕張芝: 。 7、臨池學書: 、 ,“臨池”這兩個字,后來成為一個詞語,意思指 。8、此為其故跡: 、 。 9、信然: 。 1、這位書法家天天練習寫字,在附近的水池邊洗筆,
二、理解類: 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說的那樣:“ , ”(8個字) 。2、描寫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 。 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5、文中對于臨川墨池的傳說是否真實可靠,作者僅僅是轉述《臨川記》的說法,之后用了“ ” (4個字)這樣一個問句,未加深論,點到為止,具有分寸感,用筆簡練,要言不繁。 6、“ ” 說明了王羲之平時學書的刻苦專一,費盡“精力”,也為下文的即事立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這8個字) 7、被稱為“草圣”的人是 ;“書圣”的是 ;“史圣”的是 ;“詩圣”的是 ;“畫圣” ;“醫圣”的是 ;“學圣” 。 8、佳句賞析:例“豈信然邪?”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論,點到為止,具有分寸感,用筆簡練,要言不繁。
第 二 節
一、基礎類:1、方┅┅強( )以仕:
寫出兩個同音同意的“強”字成語: 、 ,請再寫出另一個讀音并組詞:強( ): 。 2、嘗極東方: 、 。 3、“滄海”在文中指 ;曹操的《觀滄海》中的“滄海”指的是 ;李白的“直掛云帆濟滄海”中的“滄海”指的是 。4、娛( )其意: 。 5、徜 ( )徉 ( )肆恣 ( ): 。6、自休于此: 。 7、晚乃善: 。 8、則其所能: 、
9、蓋亦以┅┅自致: 。10、然后世┅┅能及者: 。11、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 1、據說,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為名利所牽,二、理解類: 不與庸吏同流,對此原委,文中只用“ ”一語概括。 2、辭官后, 他(王羲之)曾“ ”(4個字)于名山大川之間,遍游東方諸郡,并泛舟出海。 [這第一句話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氣質形成的根源,這也是他清心寡欲,學成書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礎 。] 類似于王羲之的人,歷史上還有其人,如 ,他就是“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為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又被稱為 , 時人,曾學過他的課文有 。 3、從結構上說,“ ”一語,為上文考證墨池遺址增加傍證,又為下文發表議論提供了依據,實起著 的作用 。 4、據載王羲之書法當初不如當時的書法家們,到了晚年才寫得特別精妙。文中說明這一歷史事實的句子是: 。 5、作者緊緊抓住“ ”這三字,作為本文立論的重要根據, 這就抓到了問題的根本, 自 然 地 作 出正確的論斷:“ ”,語氣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實上文的“ ”(8個字)的感人事跡,也可作為此處 的證據。 6、在第三句中,作者僅用“ ”這一字引出下文,從 面指出后人書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 7、本節中作者主要是為了揭示出“ ”的全文主旨,表明“ ”(4個字)的寫作意圖,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
8、作者認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9、作者作這篇“記”的緣由是 。(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賞析: 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②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去不直說,而用兩個表層進的設問句表達。問中有答,以問代敘代議,用疑問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語氣。鉆研技藝需要刻苦自勵,深造道德,則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勵了。這里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明力量。
第 三 節
一、基礎類: 1、惟王君之心: 。 2、今為州學舍: 。古代學校的名稱還有: 庠 序 國學 鄉學 等。 3、教授王君盛: ,古代的學官名還有: 司業 博士 祭酒 等,“教授”今意義為: 。4、恐其不章也: ,有關這個通假字的成語有 欲蓋彌彰 ,彰善憚惡 。 5、于楹間以揭( )之: 6、雖一能不以廢: 。 7、及乎其跡: 。 8、其 亦欲 推 其 事,以 勉 其 學者: ,“學者”今意義指 9、尚之如此: 。 10、仁人 莊士: 。11、遺 風 余 思:
。12、被 于 來世: ,被堅執銳:
13、何如哉: 。 1、文中補寫墨池現狀的句子是
二、理解類: 。2、說明王盛對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 。 3、交代本文寫作緣由的句子是 。 4、在第4、5句中,作者寫他對王君這樣做的用心的思索,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 ”;一層是結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勵求學者而發的 。兩層意思全屬 之詞,因而都用了 口氣。 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 6、勉勵求學者的句子是 。 7、一方面點出了王盛此舉的苦心,同時也是作者作“記”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語是“ ” 這四字就結構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 ” 這一全文主旨的具體闡發。 8、文章用“ 何如哉”三個字作結,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說破,而由讀者自己去體味,這就產生了意在言外、余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9、文章以“ ” 的“ ” (8個字)必將長期流傳,產生深遠影響作結,作用是:這對于當時的學子文人,有強大的激勵作用,同時收到了深化主題的藝術功效。
10、佳句賞析: ⑴ “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作者在闡明王君用意時,也用了設問句,用推測性語氣,顯得委婉深沉,語重心長,而又切合于實情;因為作者只是從對方題匾、求記來加以體會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語氣,難免失之粗率。
全 文 綜 合 擴 展 訓 練:
一:文章題材: “記”: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寫法不定,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也可議論。目的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觀點)。
特點:1、寓情、理與事、景、物之中;2、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
例如: 《核 舟 記》----說明狀物----核舟:奇巧(狀物)
《桃花源記》----寫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陽樓記》----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記》----說理散文---- 勤學苦練出才能
二、作者簡介: 名: 曾鞏,字:子固; 時:北宋時人 ;地: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 評:“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稱之為 南豐先生 ,卒謚 “文定”。 作:《元豐類稿》 。《宋史》說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三、思考題: (1)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
(2)撫州學官王盛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現在建有學舍,州學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夠明顯,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間,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的事跡勸勉自己的學生。
⑶本文以 為線索,聯系王羲之刻苦練習書法的故事,闡明了 的道理。
四、把握幾個設問句的意義,體會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文章7次使用了設問句,提出了一連串疑問和推測,使讀者在似乎不確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尋味,體現了婉轉沉著的語言特點。
①、 “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②、“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這是王羲之學習的遺跡,難道果真是這樣么?難道他漫游縱情山水時,曾經在這兒棲息過么?作者對江西臨川的墨池是否為王右軍的遺跡存有懷疑,但他是受州學教授王盛之請為墨池作記的,所以既不必詳細考證,也不便把話說絕,于是用了兩個設問句。都是推測的口吻,語意上下貫通,結構前后呼應,布局是很嚴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④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事勉學勸善,去不直說,而用兩個表層進的設問句表達。問中有答,以問代敘代議,用疑問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語氣。鉆研技藝需要刻苦自勵,深造道德,則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勵了。這里在極強的邏輯推理中,取得了無可辯駁的說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作者在闡明王君用意時,也用了設問句,用推測性語氣,顯得委婉深沉,語重心長,而又切合于實情;因為作者只是從對方題匾、求記來加以體會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語氣,難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與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這里的設問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結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說破,而由讀者自己去體味,這就產生了意在言外、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五、請寫出幾句含有“勤學苦練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語或名言警句以及舉幾個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4、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5、勤能補拙是良馴,一份辛苦一分才。 6、天道酬勤 7、微編三絕 事例: ⑴司馬遷:受腐刑后,仍頑強地活下去,更加勤奮地寫作,終于完成了輝煌的歷史、文學巨著《史記》。 ⑵ 范仲淹:年少時就死了父親,家里貧窮供不起他讀書,竟靠著吃粥來充饑,刻苦攻讀十年,而成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⑶吳敬梓: 家庭貧窮,饑寒交迫,靠別人周濟維持生活,但他仍奮筆疾書,經過三年苦戰,終于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33萬字的巨著。
⑷、曹雪芹:破產后,凄苦的生活沒有壓倒他,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寫出了“字字看來皆是血”的長篇巨著《紅樓夢》。
六、文中人物:王羲之: 時 家,字 逸少 。世稱: 王右軍 ,前人評論他的筆勢說“ ”,世人因此稱他為“ ”。有關他的成語是: :原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來比喻見解、議論的深刻。
七、唐宋八大家: 韓柳三蘇,歐王曾鞏。
人物
字、號
作品
課文
八、書法方面: 1、初唐三大書法家: 歐陽詢 、 虞世南 、 楮隧良
2、“顛張醉素”: 張旭 、懷素 。 3、“顏筋柳骨”: 顏真卿 、 柳公權
4、宋四家: 蘇軾 、黃庭堅 、 米芾 、蔡襄
5、吳門三家: 祝允明、 文征明、王寵 (明朝時,蘇州一帶的三位書法家)
九、畫壇方面: 1、隋朝:展子虔--《游春圖》 2、初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3、盛唐:吳道子(畫圣)--《天王送子圖》 4、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5、元朝:趙孟芾(神品)--《秋效飲馬圖》 6、明朝中期:“吳派”(江南、蘇州一帶)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7、清朝中期: “揚州八怪”
鄭板橋 、 金農 、 羅聘 、 李觶 、黃慎、李方膺 、 高翔 、 汪士慎
十、古代紀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例如:二世元年七月。--《陳涉世家》
2、干支紀年法 3、年號干支兼用法 4、帝王年號紀年法:例如:
①、太元(376--396年)東晉孝武帝: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②、元和(809年)唐憲宗:是歲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記》
③、慶歷(1041--1048年)宋仁宗: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墨池記》
④、元豐(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記承天寺夜游》
十一、古代地名: 1、而嘗極東方,出滄海--滄海:東海 ; 2、以觀滄海--滄海:渤海
1、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長江一帶 ; 2、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江湘水一帶。
1、 尚思為國戍輪臺--輪臺:泛指北方邊疆;
2、輪臺東門送君去--輪臺:地名,在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