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惠民縣第一實驗學校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 任德芳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集中描繪了一個平凡女子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經歷。(教學參考)課堂上學了《木蘭詩》,對木蘭的人物形象、材料的詳略安排、語言修辭的運用等充分討論之后,覺得意猶未盡,因為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以木蘭喬裝代父從軍為題材的各種地方戲有很多,尤為著名的當屬老藝術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劇《花木蘭》。選修課上,我們打算對搜集到的關于木蘭的各種材料集中欣賞。沒想到,卻引起了師生間一場激烈的辯斗……
一上課,我用精心設計的導語引入新課。一片歡呼雀躍,他們還興致勃勃地背誦了《木蘭詩》全文。接著,我按計劃播放常香玉的著名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和《脫去了連環甲》,那聲音真是珠圓玉潤,淳厚中透出一股陽剛之氣。當我從講臺上轉過背,哎呀,不得了,看到的是一張張苦瓜臉……有的還夸張的長舒一口氣:“唉!可唱完了!”我很生氣。我批評了他們。我的語調很高。但我馬上靜下心來,自覺有些莽撞,學生的這種表現是有來由的,不妨來場辯論。現在,將辯論雙方的觀點歸納如下:
正方(師):應該熱愛我們民族的東西。民族的,中國特色的,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這正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的。不但要熱愛,更要繼承和發揚。當然,不否認有年齡的因素。可是,我們(為了避免樹敵太多,不用你們)喜歡什么呢?游戲?可樂?流行歌曲?涂了厚厚奶油的漢堡包?西化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據我了解,一些日本和歐美的卡通片和游戲軟件,并不在本國銷售,就是為了本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干嘛要舔著人家吃剩的西餐碟子上那點殘渣還自鳴得意,嗚嗚不已呢?
反方(生):不好聽,所以不喜歡,也就不關心。(沉默。但臉上分明寫滿不在意、不服氣--老師老土!“我只要快樂就好”的論調沖昏了他們的頭腦。)
針對這件事,我做了如下反思:
第一、我們大多數老師跟學生間存在著程度不同的“代溝”,跨越鴻溝需要師生雙方的努力,尤其是教師。不同的生活時代和背景,造成了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價值觀。要做到“0距離”接觸學生,就需要教師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了解社會上不斷涌現的現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的做法要堅決摒除;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對年輕人的觀點要敢于承認和接受。當我們看不慣學生的一些舉動時,就想想“我從學生時代走來,我也有過年輕的躁動和迷茫”。在學業和為人上,我們是他們的師長,可是在其他方面,他們或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們上課時電腦操作不是經常請教學生嗎?我喊過牛宗元“老師”,感覺自己和學生很平等。另外,不斷充電很重要。當學生通過多種媒體可以獲取全方位的信息時,我們還固守著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樣寫法”,就嚴重落伍了。跨過“代溝”,我們所作的任何付出才會被理解,也才會發揮實效,而非教師的一廂情愿。
第二、從反面看來,我們又不能因為要接近學生而一味的迎合他們,對他們思想上的不良端倪放任自流。今天的社會,膚淺、浮躁的空氣布滿了每一寸空間。我們的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新奇事物很容易吸引他們的眼球,而他們的處世態度卻不成熟,辨識美丑的能力還不高,不會不被環境感染。作為老師,想扭轉整個社會風氣,或許是螳臂當車。可是,面對學生,我們是鏡子,是陽光,我們可以折射出學生的影像。我們是有理由也有可能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當然,這要求我們本身品行端正,趣味高雅,不追風逐浪,不隨波逐流。然后,以各種方式尤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提升他們的品味。這是一項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工程,也許需要我們一輩子的付出。
(以上看法或許并不恰當,亦有不自量之嫌,卻屬肺腑之言,此刻,感慨萬端,不知所言。敬請批評指正。)
作者郵箱: goldenfish8952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