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鎮第三中學 廖兵
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都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后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文言文,在推動國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們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存在著單一被動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和能力。
為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國家出臺了《基礎教育課改革綱要》,出臺了新的課程標準。如果我們教師以舊的教學方法去教學生學習新課程,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別是近年來,一部分省市中考加大了課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更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種可以讓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獲,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一、重誦讀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閱讀法,加強學生過程性、體驗性目標教學。
常言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對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強調多讀多背,本無可厚非,但卻容易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鑒于此,教師更應正確處理誦讀與理解的關系,采用科學而有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根據定勢理論,對文言文教學宜采用“固定程序閱讀法”。所謂“文言文固定程序閱讀法”就是把閱讀的過程固定為七項內容(或稱七個步驟),每次閱讀文言文時都順著這七項內容去讀。久而久之,這七項內容在腦子里就形成了“定勢”。固定程序閱讀法的七項內容就是:(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實;(6)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7)文中的觀點及可取之處。由于這七項內容中,不單要有一般記憶,還需要有思考;要邊讀邊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資料,同時也略過其對自己用處不大的內容。所以用這種方法去教學生閱讀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而且對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使用“文言文固定程序閱讀法”好處是:由于這種閱讀法要求運用明確而連貫的思維程度,所以可以由雜亂無章、毫無條理的閱讀過程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過程;這種閱讀法能夠大大提高學生接受能力。也就是說,能大大提高理解文章內容和記憶讀過的材料的能力。因為,按這七項內容閱讀能引導學生積極地向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進攻,對各種語義群作出比較和評價。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科目之一,便是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自求了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加強學生過程性、體驗性目標教學,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至關重要。
二、重講解更重理解,采用討論式閱讀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的興趣。
為避免“庖丁解牛,不見全!钡闹馐轿难晕慕虒W,教師應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性操作,大力強化文言文教學的人文精神,發揚意會性閱讀的優良傳統。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言語體式的整體感知出發,通過整體觀照下的局部分析,達到對整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正確綜合。
新大綱、新課改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應廢除以教師過多講解而取代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講讀”式教學模式,建立班級閱讀教學中在教師導讀下以學生自讀為主的“議讀”機制。“文言文討論式閱讀教學”就是一種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的興趣的新型文言文教學模式。
所謂“文言文討論式閱讀教學”就是按照“見仁見智”的閱讀原理,實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先讓學生各抒已見,再由教師相機點撥,從而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撞擊閱讀心得的火花的一種新型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
“文言文討論式閱讀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只強調基本閱讀方法的自由選擇和靈活多變的指導方法。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可經采用“通讀全文--初步感知--互動感悟--局部突破--鑒賞創造”的策略步驟。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覽全文,初步感知:以學生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邊讀邊想邊記,獲取初步印象--題材、內容、思想情感、藝術手法。
(2)互動感悟:把閱讀所得以及產生的聯想和想象在課前或課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師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形成對文章內容、結構等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要能通過復讀印證別人的見解,完善自己的認識,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師總結學生的感受后,針對學生異議或重難點,對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進行引導分析,可以抓住時機,靈活采用多種方法。這既是閱讀技巧的指導,又是閱讀能力的練兵。
(4)鑒賞創造: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三、重課內也重課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應該大膽鼓勵學生自學。目前,廣大的語文教師對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視的,而且花費大量的精力精講細練,學生也因此對課內文言文很熟悉,尤其是大綱中所規定的基本篇目。這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意味著學生已經具備了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了呢?我并不這樣認為。
課堂文言文教學是整個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它與整個語文教學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師采用什么方法教學,終極目標應達到--“教為不教”,所以教學文言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立足課內,向外延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良好的文言文教學形式。在設計教學形式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宗旨,設計多變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不僅能真正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知識,還能遷移所學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
所謂“立足課內”就是采用“分層閱讀法”進行教學。教師實施這種閱讀法時,課前要給予明確提示,明確閱讀要求;課堂要教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具體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讀課文,找出生字、詞,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明白它的音、形、義;
(2)第二遍細讀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讀全文,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并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準備在課堂上提出來并解決,再試著說明文章的寫作特點;
(4)第四遍速讀全文,把課文內容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
所謂“向外延伸”就是教師讓學生在完成了以上環節的教學任務之后,把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一點撥、講解,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律,使之能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在此過程教師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
(1)注重古今對比聯系。講古文不但要講古文中的人和事,還要聯系現在的人和事,讓古人和今人對話,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從而使文言文與時代相通相連,便于學生容易理解記憶。
(2)補充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學古文應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識,如:古人的姓名字號、衣著服飾、飲良習慣、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這對閱讀課外文言文很有幫助。
(3)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學生要獲得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言文來練習是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應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師還必需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對文言文的教學,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
作者郵箱: liaobing_1234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