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帖:http://www.sgmns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734
李賀裕馳
曾幾何時,“成灰淚始干”的蠟燭、“辛勤”的園丁已經成為“給蘆葦活力”的風,“為船導航”的航標--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早已由“無私奉獻”轉為“開拓、創新”學生心中的好老師早已不是“深夜批改作業”的形象,而是“充滿活力、開拓進取”。然而,現在更多的中學教師卻仍背負著繁重的課業負擔,又哪能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從教以來一直任教兩個班語文,擔任班主任,雖然對教學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每每力不從心,在周末和假期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即使偶有心得,也只能讓這火花似流星一樣轉瞬即逝,現在僅有的一點成就也是被逼出來的。我時時盼望著什么時候能輕裝上陣。
去年我調來三中,學校僅給安排一個班語文,帶一個班。我可真是游刃有余了,我帶著他們進行課堂研究性學習,我們學學生“一看就頭大”的《孔雀東南飛》,“課堂上少了一份沉寂和安靜,多了一份活躍和熱鬧”。同學們回答問題時“個個雀躍無比、興奮異常,惟恐他人搶先,一取得發言權,馬上就說個不停,恨不能把能說的都說完,不給別人反駁的機會”一個同學坐下去時,五六個同學“嗖”的一下站了起來,爭先恐后的搶著發言,“平時十分悅耳的下課鈴聲,現在聽起來也十分刺耳”,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更是“絞盡腦汁”,“一處也不放過”,仿佛要“挖空課文深藏的知識”。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習把同學們的學習勁頭推上了高峰,成果也出人意料”,他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復雜的課文也可以學得這么輕松”(打引號的是學生的原話)。我還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散文組織單元教學,充分發揮語文的積淀作用,帶領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我還組織相關的文學活動:開詩朗誦會、編寫演譯課本劇,學生感覺“既開心又刺激”充分激活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又使他們接受了文學的熏陶。特別是課本劇的演譯,演員們使出了渾身解數,觀眾們更是“身臨其境”,充分領會了作品的主題。我自己也因此有了心得--寫了兩篇論文:《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談語文課堂的積淀》。不僅如此,我還印發了十多份課文賞析和檢測資料,為營造整個高二年級的語文氛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短短兩個月真是收獲頗豐啊。
試想,不是御下了包袱,我能有這樣的活力與創意嗎?沒有時間蓄積一池水,我能給學生那一桶水嗎?可惜得很,現在的中學教師很少有這樣的輕裝和休閑,如此下去,那“風”、那“航標”的要求如何能達到?達不到豈不誤人子弟?所以,人說“救救孩子”,我要說“要救孩子先得救老師”!我們期待著全社會的關注!
:o
http://www.sgmns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