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正逵
編者注:本文是作者的論文《對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問題的幾點思考》中的一部分,經作者同意在語文論壇中登出,以繼續“語文教育向何處去”的討論。
研究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確方向。什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長期以來,人們還缺乏比較明確的統一的認識。在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之后,我們國家整個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也隨之明確了。
但是,語文教學改革如何貫徹“三個面向”的精神,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深入展開討論。從目前報刊上已發表的文章和言論來看,主要是對語文教學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問題,有不同的理解,由此產生了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各種不同的主張。
我認為:“三個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現代化”。語文教學貫徹“三個面向”的精神,一是要為現代化服務,二是自身也要現代化。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語文教學為現代化服務,就是要根據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面、系統地加以改革,努力提高質量,提高效率,爭取用較少的時間,盡快地完成語文教育的各項任務,為學好其他各門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將來進一步“成材”創造必要的條件。
語文教學自身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改革一切違反教育規律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又比較科學的語文教學新體系,以保證語文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
語文教學為現代化服務和語文教學自身的現代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變革,使整個語文教學的面貌發生顯著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改變語文課的基本性質和基本任務,只是通過必要的改革,在努力實現科學化的基礎上,全面培養和迅速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把我國的語文教學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
語文教學的科學化,是語文教學改革合乎規律的發展。它不能脫離現實,也不能割斷歷史,應該按照“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方針,對中外古今一切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好經驗,都要認真研究,”并且有批判地加以吸收,作為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基礎又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加上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源遠流長,歷史經驗相當豐富,所以研究中國青少年學習本國語文的規律,主要還是靠總結我們自己民族的經驗(包括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同時也有必要從外國人學習他們本國語文的經驗中,吸收一部分確實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是,決不能生搬硬套,或簡單地“移植”,必須同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相結合,使之逐步“民族化”,化為我們自己的血肉,這樣才能真正有用處。五四以來的歷史經驗表明,忽視語文教學的民族特點,很難做到科學化,自然也就談不上現代化。只有把民族化同科學化統一起來,語文教學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斷向前發展,逐步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現代化的起點,就在我們腳下。確定改革的目標,也要從實際出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經過撥亂反正,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但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少慢差費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觀。主要表現在:
一、水平較低(不少高中畢業生語文基本能力不過關);
二、學程較長(花十二年的時間去搞語文基本訓練);
三、容量較小(知識面窄,內容重復,方法單調);
四、負擔較重(課時最多,課業繁重,多勞而少功)。
這種“費時不少,成效甚微”的狀況持續下去,勢必拖住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后腿,而且對整個國民教育,乃至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同四化建設的要求很不適應。
“語文教學改革就是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它的根本目標是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大力提高教學效率,堅持走民族化同科學化相結合的道路,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語文教學新體系而奮斗。
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根據目前存在著的主要問題,大體上可以提出以下幾點:
一、適當提高程度(普遍地、全面地提高語文能力);
二、適當縮短學程(語文基本訓練在初中階段完成);
三、適當加大容量(拓寬知識面,豐富訓練內容);
四、適當減輕負擔(改進教法,講求實效,嚴格控制課業)。
既要提高程度,又要縮短學程;既要加大容量,又要減輕負擔。這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科學化的體現。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就在于:加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把全部工作都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嚴格按照教育和教學的規律辦事,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改革之路。
關于語文素質的理論構想
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水平的主要標準。談論語文教學的成敗與得失,也離不開語文素質這桿“秤”。但什么是語文素質?語文素質包括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什么是它的核心?語文素質應該如何進行檢測和評估?這一系列重要問題,目前還缺乏深入研究,更沒有形成共識。下面是我個人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后提出的一些淺見。
一、語文素質的結構
語文素質結構是一個包含多項內容的綜合體。
語文素質以語文能力為核心,以語文知識、生活體驗和文化教養為基礎,以思想品德、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為指導,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語文素質的整體結構圖示如下:
二、語文素質的內涵
(-)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指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語文能力一般概括為聽、說、讀、寫能力。這四種能力都很重要,都是語文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聽、說、讀、寫能力全面、均衡地發展和提高,是語文素質的核心內容,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
1.聽話能力
主要包括:語音分辨能力、語詞釋義能力、語段分析能力、內容概括能力、思想鑒別能力。
2.說話能力
主要包括:標準正音能力、日常會話能力、即席發言能力、專題講演能力、自由論辯能力。
3.閱讀能力
主要包括:文字認讀能力、語言釋義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學鑒賞能力、著作研讀能力。
4。寫作能力
主要包括:文字書寫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聯句構段能力、布局謀篇能力、思辨立意能力。
(二)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指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所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知識,除了聽、說、讀、寫的一般知識之外,還有語言文字學基本常識、文章學基本常識、文學基本常識和文化學基本常識。
語文知識是形成和提高語文能力的必要條件,是構成語文素質的重要內容,全面、扎實地掌握實用的語文知識,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1.語言文字學基本常識
主要包括:語音學、文字學、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基本常識。
2.文章學基本常識
主要包括:文章體裁、文章解析、文章寫作基本常識。
3.文學基本常識
主要包括:文學題材、作家作品、文學鑒賞基本常識。
4.文化學基本常識
主要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國傳統文化、世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常識。
(三)生活體驗和文化教養
生活體驗指對社會生活觀察、分析、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文化教養指在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修養。
這兩項也是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條件,對語文素質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四)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
思維品質指思維的準確性、思維的嚴密性、思維的靈活性和思維的創造性。
審美情趣指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藝術趣味。
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對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五)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指政治方向、思想修養和為人處世之道,它貫穿在語文教育和整個訓練過程之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指導作用。
從語文素質的角度來看,思想品德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2.熱愛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3.學習和繼承民族傳統美德;
4.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進行各項語文活動;
5.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三、語文素質的檢
(-)綜合考查
要對語文素質所包含的各項內容進行全面考查,并做出綜合評價,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眼,以偏概全。
(二)抓住核心
要抓住語文素質的核心,以語文能力的發展水平作為檢驗語文素質的主要杠桿,不能偏離重心,舍本逐末。
(三)區分階段
要認識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其階段性的區分,從各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考查重點,不能從概念出發,不分主次輕重。
(四)把握能級 要把握各項語文能力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逐步發展和提高的客觀進程,循序漸進,步步為營,不能只憑主觀愿望,要求一步到位。
(五)尊重個性
要注意語文素質的一般要求,更要突出語文素質的個性特征,發揮特長,鼓勵創造精神,不要搞統一模式,千人一面。
(六)承認差異
要有語文素質考查的統一標準,也要承認語文素質狀況的各種差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整齊劃一,同步發展。
(七)簡便易行
要根據語文素質的特點,選用簡便易行的考查方法,抓住要領,講求實效,不要漫天撒網,搞繁瑣哲學和彎彎兒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