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 2003-04-22
自從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周弘對其女兒的賞識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聞媒體報道后,隨之在中國出現了賞識教育的熱潮。隨后,與之名稱不同但實質相似的激勵教育、尊重教育、夸獎教育等也“粉墨登場”,它們推崇好孩子、好學生是“夸”出來的。于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該夸的也夸,不該獎的也獎。其實,一味地“夸”和“獎”對學生是有害無益的。
現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賞識
■ 葛靜霞
實際上,現在的孩子們缺少的并不是賞識,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從不會吝嗇對孩子的夸贊。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特別是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地滿足,漸漸地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他們自負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只要他們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抓、去取。父母的賞識是他們行為的保障,在他們眼中,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一定能得到別人的賞識。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會去體諒、理解別人,雖然他們也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并沒有真正的行動。因此,他們在性格特征上表現為任性、自私、孤獨;生活上表現出嬌氣、缺少合作精神和責任心,動手能力不強。這一切都與家長太“賞識”自己的孩子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中學階段,孩子剛剛形成自我意識,卻又依賴家庭,他們渴望獨自飛翔,但是他們卻飛不高,此時過分的賞識只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讓他們失去判斷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而這兩項恰恰是將來孩子踏上社會必不可少的能力。花盆里長不出萬年松,望子成龍的父母怎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只是一株弱不禁風的小草?
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一種責任,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才能獨自應付生活的考驗。教育孩子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么都應該有。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一味賞識也許是“溫柔殺手”
■ 宋金珠
隨著創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平等、民主、和諧”教育理念的倡導,教師們似乎顯得特別小心翼翼了,尤其是在公開課教學或對學生文字性的評價中,一般幾乎不敢涉及一個“不”字,惟恐因之而扼殺了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應該說,這些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筆者認為:凡事都得有一個限度,不適當的賞識未必是好事。
一味賞識是指不批評孩子,或者給批評都穿上“賞識”的外衣:即使是批評也不直接否定,但是以孩子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往往不能分辨出這是批評,結果并不能起到批評的作用。
一味賞識,會模糊孩子的認識,包括對知識的理解和自我表現認識。有些教師也許受創新教育的影響,誤以為提倡創新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課堂上不管學生說的有無道理,或輕易鼓勵,或保持中立態度,含糊肯定:“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或“你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自己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對錯的賞識,對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不適度的賞識所造成的學生知識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閱歷的增長,也許會逐漸淡弱以至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學生對自身認識上的錯位,恐怕是影響久遠甚至是難以改變的。在對學生的評語中,有的教師明明知道某生缺點很多,卻不敢正面指出,只是不痛不癢地借用“不怕樓房高,只要根基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眾化評語,而這對于缺點多、成績差的學生來說,往往說了等于白說,引不起他們的反省和觸動;家長看了也是霧里看花,還以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什么缺點。這對孩子們的自我認識和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相反,那些對缺點和錯誤直言不諱的評語,雖可能一時“刺激”了孩子,但卻能使他們清醒地認識自己,使自己不斷走向成功和完善。曾記得,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在對他的評語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一個缺點:“膽小”。引起了我和孩子的高度重視。其實,孩子膽小的缺點,我平時也是知道的,但總覺得沒什么,經老師這么一提醒,我才覺得不是一件小事,以后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膽量,使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途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必要的批評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進器和催化劑;而一味地賞識也許就是孩子健康成長道路上的“糖衣炮彈”,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溫柔殺手”。
“賞識教育”豈能包治百病?
■羅光獎
有些教師往往是“變著法兒夸獎,繞著彎兒表揚”。比如,十道題目,十題全做對的,當然夸獎,只做對一題的,也要賞識:“這么難的題目,你竟能做對一道,真棒!老師像你這么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呢!”再比如說,某次考試,考了一百分的,當然表揚,只有十來分的,也要賞識:“老師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考過零分呢!”……如此這般,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學生們感覺到“做對做錯一個樣,考好考差一個樣”,既對某些后進生起不了什么激勵作用,又使一些優秀的學生漸漸失去自豪感,乃至漸漸失去了責任感與上進心。而我們心地善良的老師,卻往往并不知道:就在他們“精心愛護”、“著意賞識”一部分學生的同時,不經意中,卻“打擊”、“傷害”了另一部分學生。
在“賞識教育”中,有些教師不讓自己批評學生,最多是“和風細雨”、“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即使如此,往往“說”之前還要轉著圈兒來一番“欲抑先揚”,使本應嚴肅有力的批評成了羞見公婆的“小媳婦兒”。筆者曾經所在的一所中學,有一學生一貫不愛護公物,一次,該生又在班上弄壞了一條板凳腿并且抓在手里當“槍”使。而班主任老師并未當場批評該生,仍是和顏悅色地讓該生隨他來到辦公室,請該生坐下,首先從“堅持鍛煉身體”、“積極參加勞動”等方面將該生表揚了一番,甚至還明顯不切實際地肯定該生“平時也挺愛護公物”,然后才轉到“只是今天,你做得有點不夠好……”接著,班主任親切地將該生肩膀一拍:“回教室去吧,老師相信你一定不會再犯的!”班主任老師原以為自己的“賞識教育”會感動這名學生,誰知該生卻無動于衷,滿不在乎地“昂首闊步,揚長而去”。果然,第二天,我便又見該生在教室里揮舞著那條壞板凳腿追逐打鬧……何以至此?班主任老師刻意將批評蒙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使批評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與警戒力,從而使得學生“認識錯誤不到位,重犯錯誤無所謂”,當是原因之一。
在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稱贊表揚之聲接二連三,不絕于耳,更有甚者,某節公開課上,對回答完全錯誤以及干脆閉口不言的學生,教師也一一送上小禮物以示獎勵,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全班學生“掌聲鼓勵”。試想一想:當贊揚成為一種習慣性語言,當鼓掌成為一種形式化表演,久而久之,這其中,還有多少熱誠與真情可言?學生的熱情一旦減退,便會感到這種方法的乏味,甚至會感到教師的可笑與可憐。最近,筆者在網上讀到了本校一中學生在BBS上發的帖子,其中便寫道:“看來,X老師也在搞“賞識教育”了。我對XX,實際上一點不懂,只是胡亂擺弄了幾下,X老師便將我夸得像什么似的,我聽了,真的感到好可笑……”通過這幾句話,我們應該想到:運用“賞識教育”,不能矯揉造作,不能將學生當做孩子“哄”,否則的話,引起學生的覺醒與反感,則難以“親其師,信其道”了。
“賞識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而絕對不是教育方法的惟一;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都不可能完全適用于個性各異的所有學生和所有的情況。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逆境中成長
■ 歐陽傳芳
我曾經聽過一堂公開課,如果說有多么成功的話,我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無異于魯迅先生所說的“謀財害命”。一堂課40分鐘,整堂課用來鼓掌的時間就花了近十分鐘,前后達十六次之多,其中還不包括老師的表揚,想想看,這不是“謀財害命”又是什么?課堂上,老師始終面帶笑容,學生回答還算準確,看上去氣氛熱烈,掌聲不斷,老師的表揚不絕于耳。可是細細回味,感覺就像看了一場戲,過程可謂精彩紛呈,實際上卻沒有多少內容。
不知老師們想過沒有:你現在可以讓學生生活在一片贊揚聲中,這是因為他們還小,還沒獨立,與別人也沒有較多較大的利害沖突,但終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他們要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到那時候,誰又會每天夸他們,重視他們的存在與感受?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和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他們又怎樣適應?他們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又如何負擔得起?退縮嗎?改變嗎?是不是都太遲了?
說實話,我不欣賞所謂的“賞識教育”,適當的鼓勵是必要的,但切勿過了頭。一個人如果受到的贊美太多,心理便會膨脹,就會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從而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這樣的人在人格上往往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心理上也會十分脆弱,經不起生活中的風雨與挫折。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經歷一些磨難的,只有經歷磨難并且能夠從磨難中鑄就了剛強性格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的生存。有句古話:將相出寒門,嚴師出高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里的“寒”、“嚴”都代表了一種磨難。
“嚴是愛,寵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對孩子,還是以嚴于管教為好,“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學會在“逆耳”中挺起做人的脊梁。
好的教育方法離不開好的教育環境
■ 黎 玲
“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周弘告訴我們,合理、正確運用“賞識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在輕松、自信、快樂的氛圍中增強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對學習的欲望,自覺鉆研探討各種學習問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事半功倍地獲得大量對自己有益的新知識。
“賞識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須做到承認差異、允許失敗;教育者的賞識必須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潛力,滿足受教育者內心深處的需求;教育者的批評必須是建立在賞識的基礎之上,在賞識的同時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用愛心、用感恩的心態去對待面臨的問題,最終又用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結局;通過“賞識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應更能經受挫折。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下實施“賞識教育”,不得不令人擔憂的是:
1. 現在中國的社會生存環境還達不到“賞識教育”的要求。人總有差異,當大家都得到賞識,大家心態都好了,可大學只有這么幾所、工作崗位只有這么幾個,那些面臨落榜、面臨失業、面臨就業難而又早已被“賞識”得十分自信又萬分熱愛生命、萬分熱愛生活的學生,將用怎樣的心態去爭取生存空間?反過來說,當受教育者的差異在教育者期望的階段內仍然存在,那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還能保持“賞識教育”所要求的平常心態嗎?如果在面臨社會上激烈的、無情的甚至是爾虞我詐的“商戰”、“情戰”、“政治戰”時,仍然用感恩心態、平常心態去面對存在的問題,能在社會上爭得立足之地嗎?
2. “賞識教育”對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教育者不僅在語言上能夠刺激受教育者,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夠讓受教育者感到對方的真誠和被賞識后的幸福。現在,教師隊伍中還有很多老師不具備這種素質。即使具有這種素質,當升學率、重點大學錄取率成為衡量教師和學生是否成功、是否優秀的標準時,教師的急功近利思想成為客觀存在,那么必須由教師擔負起的那部分“賞識教育”將怎樣確保得到正確的運用與合理的發展?
3. “賞識教育”是其創始人周弘在對自己的女兒成功運用了“賞識教育”后總結出來的先進教育方法。他的成功是個案的成功。他全情投入,他真心賞識,他入微觀察,同時他自己不斷進取的精神為女兒做出了榜樣,深得女兒的信任與敬愛,這些都是實現“賞識教育”的前提條件。然而,事實上很多教育者正是缺乏這些條件,他們所面對的是別人的孩子,是眾多的學生,他們缺少全情的投入。老師的笑容是勉強的、生硬的;有些贊揚的話也并不真誠,沒有多少真正的感情成份在里面。這也難怪,倘若每一句話都發自內心,每一份笑容都帶有感情的話,面對那么多的學生,老師還不都得累死?
因此,我認為:作為眾多良好教育方法之一的“賞識教育”,的確有它值得借鑒和推廣的一面。鑒于上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實施“賞識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實際問題,我衷心希望“賞識教育”能夠一路走好,同時也衷心希望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能夠更加完善,更加適合因未來科技高速發展而帶來的社會需求,給“賞識教育”等先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本期對話小檔案
羅光獎,寧波萬里國際學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葛靜霞,寧波萬里國際學校802班學生
宋金珠,安徽省南陵縣城關鎮第二小學一級教師
歐陽傳芳,學生家長、寧波市作家協會會員
黎 玲,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術裝備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