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靖
《鄉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詩。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于筆端。而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卻巧借“距離”表現出來。
-ノ頤竅壤椿毓艘幌率中這樣的句子:“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由此可見,詩人在每個詩節中抒情時都給讀者設置了一個“距離”情境。從字面上看,似乎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細細地品味,卻覺得妙意無窮。
-ハ卻郵奔瀋纖擔年少時,因為求學與母親產生“距離”,從而“鄉愁”產生;成年時,因為謀生,與新娘產生“距離”,“鄉愁”產生;人到中年,因為歲月無情,與母親陰陽相隔,“鄉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鄉愁”無時無刻不困擾著詩人。你看,詩人用“距離”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鄉愁”的存在。
-ピ俅泳嗬氳氖抵市岳純礎熬嗬搿鋇拿鈑謾N頤嵌賈道,距離產生美是靠距離的遠近來完成的。這還得從四個抒情物象說起。作者在四個不同的時間段用了四個不同的物象來傳送著“鄉愁”。分別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會發現,“郵票”“船票”連接的兩頭,距離較遠;而“墳墓”“海峽”連接的雙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我們再品味一下,你會發現詩中所傳送的鄉愁,距離較遠的,可以通過“郵票”“船票”來傳送,來傾訴,來實現;而看起來距離較近的,盡管距離是近了,似乎也可以傳送、可以傾訴,卻難以實現。真可謂“實遠而近,實近而遠也”。而真正困擾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雖近猶遠的鄉愁。作者便是借著這微妙的“距離感”,讓讀者感受到鄉愁的存在、鄉愁的微妙與無奈。
-ァ壩心巍筆淺H慫共有的,能喚起讀者的共鳴;“無奈”才是本詩所要表現的主題。作者巧妙地借用“距離”讓讀者由遠而近,再由近及遠。遠近間鄉愁畢現,遠近間體味出鄉愁的無奈,遠近間主題實現,遠近間才真正品味出鄉愁的內在。因為本詩真正要表現的不是纏綿悱惻,也不是兒女情長,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壯愛國情懷。
-ト綣沒有四個精練的物象,我們難以感受到鄉愁的存在;如果沒有“距離”我們便無法體味到“鄉愁”的真諦。
-ァ斷緋睢肥美,《鄉愁》中的“距離”使得“鄉愁”更美。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