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對弱小、被損害者的同情和關心。
2.讀準“翎”、“擰”、“擒”、“銜”、“楞”、“赦免”等詞的音。
3.學習本文細致入微的觀察、合情合理的想象,恰當地描寫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1. 小麻雀代表了哪類人?作者為什么要塑造小麻雀形象呢?
分析:小麻雀代表了舊社會被損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內心活動,與剝削制度下受壓迫、受損害的人們在無法抗拒的災難中的心理狀態極為相似。在舊中國,不是有許許多多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小者”嗎?他們遭人欺凌,無力反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希望別人照顧,又不能獲得實益。作者看到了小麻雀的遭際后,“浮想聯翩”由“物”及“人”,見物生情,因而寫物寫人。
這篇文章寫于30年代。作者自己曾這樣說過:“因為自幼受過苦,受過壓迫,愿意借題發揮,把心中怨氣發泄出來。……我只寫出我對他們(指受壓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給他們指出出路。”《小麻雀》所要表達的就是作者同情弱小,關心被損害者的思想感情。
2.怎樣給全文劃分段落?
分析:(1)第l自然段:寫一只帶傷的小麻雀不幸被貓擒住的凄慘情景。
(2)第2自然段:寫“我”追貓救雀。
(3)第3、4自然段:寫小麻雀意外脫險后的凄慘情景。
(4)第5自然段:寫小麻雀似乎有點醒悟。
3.怎樣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寫了一只帶傷的小麻雀又被貓咬傷的經過,抒發了作者同情弱小,關心愛護道受災難的小生命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愿弱小者盡快覺醒,勇敢地站立起來,做自己命運主人的熱切期望。
4.這篇課文為什么如此感人?在寫作方法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分析:(1)細密入微的客觀描寫。
作者仔細觀察了受傷后的小麻雀,準確地把握了它的特征,并通過一系列的形態描寫將它可憐的形象描繪出來,引發了讀者的同情心理。(2)將主觀情感滲透到客觀形象的描寫之中。
在整個描述的過程中,作者流露著憐憫、同情心理,這種主觀情感的抒發,滲透在對小麻雀形象的描繪之中,作品寫的雖是小麻雀,卻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情感。
5.說說《小麻雀》的結尾有什么深刻的意義?
分析:作者生活在黑暗的30年代的舊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像小麻雀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他們的的在悲哀中死去,有的在饑寒交迫中掙扎。有的在掙扎中不明不白地死去,有的則在掙扎中清楚地悟出了道理:只有反抗、斗爭才能求得生存。作品雖不能清楚地反映作者的這種認識,但是,他卻讓我們在小麻雀究竟是死還是活的懸念中去想象、去找答案,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6.怎樣理解本文文意的含蓄性?
分析:這篇課文中頗有一些含蓄的筆墨。譬如說,課文最后一段寫“我”雙手捧起小麻雀后卻“不知怎樣才好”。“我”是放了小麻雀呢,還是養著它?小麻雀經過一番折磨,結局是死了,還是活著?這些都沒有明確答案。課文結尾一句寫道,小麻雀“身子長出來一些,頭掛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了”。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作者也沒有寫出來,顯然,作者是希望讀者自己思考、自己給出答案的。
本文中的小貓是什么類型的形象,這同樣也是寫得比較含蓄的。小貓撲上去擒住小麻雀銜在嘴里“一下跑進廚房,一下跑到西屋”,很有些欺凌弱小的樣子。小麻雀躲進拆下來的煙囪里,“小貓用腳往里探”,還要抓住小麻雀,更顯得可惡。然而文中又說貓兒,“只是把小鳥銜來玩玩罷了”。而且,被貓兒“玩玩”過的小麻雀,“確是沒有受了多大的傷,雖然胸口上落了點毛”。那么,小貓似乎還算不止是窮兇極惡的壓迫者了。作者這樣寫小貓,又是什么意思呢?
對上面提到的問題,看來很難作出明確的回答。但是,讀了課文,我們對以下一點卻會覺得十分明確:小麻雀是掙扎著活下來的值得同情的弱者;滲透在全文中的同情、幫助弱者的思想感情是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作者那樣,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
根據上面所說的這篇文章的基調,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課文最后的話,即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一點什么”:小麻雀明白了,“我”是可親近的、可完全信任的人;世界上有扯壞麻雀翎羽的人,有銜著麻雀玩玩的動物,但世界上也有像“我”這樣善良的人,真心誠意地幫助弱小者的人。弱小者并不是孤立的!
上述的理解當然只是幾種看法中的一種。課本的“預習提示”指出,本文含蓄地表達了對弱者以抗爭求生存的期望。那是另一種理解,有意寫得含蓄,讓讀者思考,讓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7.本文語言的準確性表現在哪里?
分析:課文描寫麻雀、白貓,或者寫“我”的心理、動作,都十分準確。之所以能準確,一是如第一節所說的,作者觀察細致,能很好地體驗事物;另一個原因,就是作者用詞造句十分講究,把寫作對象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了。試看下面一些例子中的加點的詞。
(1)這只小鳥兒離了人恐怕不會活。
“恐怕”是個副詞,表示估計并且擔心。文中用這個詞既寫出了推測的意思,又寫出了小麻雀受傷而弱小,“我”為它擔心的情緒。
(2)追上也沒用了,我想,小鳥至少已經半死了。
“至少”是個副詞,表示最低限度。用在句中,表達出‘‘我”對小麻雀的危險處境十分擔心。想一想:“至少”半死,那么再進一步呢?
(3)貓又進了廚房,我愣了一會兒,又趕緊地追了上去。
“趕緊”是個副詞,意思是盡量抓緊。句中用“趕緊”來寫“我”急切的心情和迅速的動作,反映了“我”同情、幫助小麻雀的內心。
(4) 我捧著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好像”可用作動詞,但要本句中是副詞、有似乎、仿佛的意思。文中用“好像”來表現“我”心里的感覺。因為“我”十分同情、愛憐小麻雀--尤其在目睹了貓兒戲弄得它有氣無力的時候--所以覺得它的生命十分寶貴,似乎就是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一般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老舍是大家所熟悉的現代作家,我們在小學時就學過他的文章。
30年代他曾寫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前些年已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樣子那苦苦求生而不得生的凄慘經歷,那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的不平遭遇,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一生愛憎分明,用嚴肅的態度勤勉創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在30年代寫的一篇傾注著強烈的愛憎感情,讀來楚楚動人,有很強感染力的散文《小麻雀》。
板書課題、作者。
這篇文章歷經歲月的磨洗,曾打動了幾代人的心,它表現了怎樣的主題,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作者又是怎樣把小麻雀寫得那么可愛,那么叫人同情,它的藝術魅力在哪里?讓我們一起透過飽含摯情的字里行間,尋求其中的奧秘。
(二)指導預習。
1.(出示小黑板)讀準下列字音并組詞。
翎(l ng)翎毛 擒(q n)擒拿 愣(l ng)發楞
擰(n ng)擰螺絲 銜(xi n)銜接 赦(sh )赦免
2.速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繪小麻雀的眼睛的語句,并說明其作用。
提示:“小黑豆似的眼睛帶著點要親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氣。”“那雙小黑豆似的預知生命危險的眼睛。”“頭低著,小嘴碰著地,兩顆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頂黑頂大地愣著。”
作用:以目傳神,從對小麻雀眼睛的描繪中反映它的內心世界。
3.思考:
(1)小麻雀最后是死了還是活著?文章的結尾為什么不寫明呢?
提示:小麻雀可能是死了,因為那個社會太冷酷,太黑暗,始終找不到出路;也可能活下來了,因為它幾經艱辛,悟出了救自己要靠自己的道理。文章結尾不明寫,目的在于讓讀者在咀嚼中去琢磨,去想象,去領會,去尋找答案。
(2)作者說小麻雀“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你認為它明白了什么?
提示:也許小麻雀從自身不幸的遭遇中該明白,要想生存下去靠別人不行,應該靠自己奮力抗爭,做命運的主人。
(3)從作者的心理活動和動作想想作者對小麻雀有怎樣的感情?
提示:憐憫之情。
(三)研習課文。
1.總析課文。
要求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后討論:
這篇文章記敘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作者對小麻雀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描寫的重點 是什么?
提示: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只帶傷的小麻雀又被貓咬傷的經過。作者把小麻雀寫得那么生動逼真,是因為作者對小麻雀進行外形、神態、動作等多方面的描寫。在這些方面的描寫中,尤以神態方面對小麻雀眼神的描寫更為精彩,更為傳神。大家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觀察到小麻雀時時變化著的內心世界。
2.學生默讀課文,考慮分段。
提示: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一只帶傷的小麻雀不幸又被貓擒住的凄慘情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我”追貓救雀的情景。
第三部分(3~4自然段):寫小麻雀貓口“余生”,“大難”之后,只剩下那么一點活氣。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寫痛定之后的小麻雀“似乎”有點醒悟。
3.重點難點討論:
(1)學生讀課文“雨后……它跳一跳,停一停,看著我,又不敢過來”。回答:小麻雀有著怎樣的一雙眼睛?這段文字有哪些描寫小麻雀眼神的句子?它為什么會流露出這樣的眼神?從它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對小麻雀有著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課文一開始,映入我們眼簾的小麻雀的眼睛是一雙“小黑豆似的眼睛”。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麻雀眼睛的特征:小、黑、圓、亮。可見這眼睛多么逗人喜愛。
受了傷的小麻雀在我面前跳一跳,又停住,看著我,眼睛里流露出“親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情。想親近我,是因為它“愛人”,有人曾經養了它;“又不完全信任人”,因為有人傷了它的左翅,使它失去了飛翔的自由。一只鳥兒失去了翅膀是多么可憐的事情!然而更可憐的是“它被人毀壞了,可是還想依靠人”。作者準確地刻畫出小麻雀的眼神“進退為難”,反映出它的內心世界:苦苦求生。
小麻雀的生命是弱小的,它需要保全,但被人們所害,而保全自己還想依靠人,這是小麻雀的悲劇所在。對此,我產生了憐憫之情。
(2)教師范讀第2節后提問:
貓把小麻雀銜走了,“我”迫貓救雀。作者是怎樣描寫此時小麻雀的眼神的?
提示:此時,那雙“小黑豆似”的眼睛流露出了“預知生命危險”的眼神,并且“一徑在我心里睜著”。作者虛寫小麻雀的眼睛,表現出“我”對這一傷再傷,不幸之后又遭不幸的小麻雀命運的關注。
(3)學生散讀第3~4節后討論:
小麻雀在貓的面前有什么樣的神情、舉動?
它在貓的面前一動不動,怎么能稱得上有勇氣?
當“我”用雙手把它棒起來時,小麻雀“看了我一眼”,這一“看”包含著怎樣的內容?
提示:
貓口余生的小麻雀黑眼珠“更黑更大”,“求生與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這兩只眼里”,“等著活或等著死”。從它楞著的眼神中不難看出,它已被嚇得麻木了,呆滯了。它受盡欺凌屢遭不幸,已是精疲力盡,無力反抗。
雖然這時小麻雀已沒有力量反抗,也不預備反抗,然而,它敢在貓面前“一動也不動”,課文寫道這是小麻雀的“勇氣”。在貓的面前,沒有奮力抗爭,只是一動不動,但畢竟沒有去乞求饒恕,這就是極為悲壯的舉動,須有勇氣才行。
當“我”用雙手把它捧起來,它“看”了我一眼,經歷了又一場災難,小麻雀已經沒有任何力量了,把它從貓口中救出來的人將會怎樣處置它?小麻雀這一“看”,充滿著疑慮、不解、無奈何,只有聽任擺布了。
(四)研習課文第5節,解決難點。
1.指名朗讀。
2.討論:試概括從“我”迫貓救雀到小麻雀貓口余生這一段中小麻雀的眼神。小麻雀最后的眼神說明了什么?
提示:預知生命危險的眼神--等著活或等著死的眼神--對“我”并不完全信任的眼神-- 包含感激、期待的眼神。
小麻雀似乎也在沉思,“頭控得更低”、“痛定思痛”,“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
3.解決重點:小麻雀明白了什么?
展開想象,(出示小黑板)內容如下:
小麻雀從自身的不幸遭遇中該明白要想生存下去:
(1)靠它原來的主人行不行?為什么?
(2)靠貓的赦免行不行?為什么?
(3)靠我的救助行不行?為什么?
提示:
(1)小麻雀那么弱小,它的左翅被人毀壞,受到這樣的摧殘,可見小麻雀依靠原來的主人或別的什么人來保全自己是不行的,這一點應該明白。
(2)小麻雀也該明白,貓是它的死敵,在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指望貓的饒恕,去賞賜一條出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3)小麻雀還應該明白,靠“我”也不行。因為“我”雖然救了它,卻沒有主意,“我”連小麻雀的出路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去保全小麻雀呢?小麻雀在其應該明白的全部內容中最重要的是該明白,要求得自身的生存應該靠自己,靠自己奮力抗爭,做命運的主人。
討論:小麻雀到底會不會明白?
歸納:不會。文章說:“似乎明白”,“似乎”表示推測,作者希望小麻雀能明白,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從小麻雀的悲慘遭遇中明白一點什么。
討論:作者為什么只能以小麻雀“似乎明白”作為文章結尾而不直接道出明白了什么呢?
歸納:作者在解放后的一篇文章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有小資產階級正義感,可是不敢革命,于是我筆下受壓迫的人也不敢革命,我只寫出我對他們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給他們指出出路”。如開課前提及的“駱駝祥子”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那小麻雀是怎樣的結局呢?類似小麻雀這樣的弱小者、被侮者、被損害者又是怎樣的命運呢?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為他們尋找答案,尋找出路了。
(五)總結課文。
點撥: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對小麻雀的形態作了細致的描繪,其目的在于托物傳情,同時飽含著改變現狀的強烈希望。而這一切都從小麻雀的眼神里獲得了真切的理解,我們學習這篇課文除了理解課文主題、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去學習課文表情達意的方法,寫作如同畫人一樣,要善于去畫人的眼睛,以目傳神。
1.主題思想(指名歸納后小結):
文章通過對一只受傷的小麻雀的遭遇的描述,寄寓了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弱小者命運的同情,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弱小者以抗爭求生存的期望。
2.寫作特點:
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1)把小麻雀的外形、動作、神情和心理活動寫得栩栩如生、真切可信、令人同情,作者的同情和關切貫注于字里行間。
(2)語言樸實自然,用詞準確。
(六)比較閱讀。
將《小麻雀》與《麻雀》兩文對比閱讀。
要求:
1.兩文對麻雀的外形、動作、叫聲的描寫有什么異同?
2.兩文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七)讀寫訓練。
學生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小麻雀死了,還是活著?請認為小麻雀活著的同學,展開想象,以《小麻雀活了》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2.請認為小麻雀死了的同學,也展開想象,以《小麻雀之死》為題寫一篇短文。
3.體裁:記敘文。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在記敘過程中要注意描繪小麻雀的眼神。
提示:小麻雀可能死了,那個社會太冷酷,太黑暗,終于吞噬了它弱小的生命,但它以自己的死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爭取生存,該怎樣去同黑暗的勢力抗爭。
小麻雀可能活了。因為它歷經艱辛,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要保全自己,全靠自己,要勇敢地抬起頭,做命運的主人。
學生習作完成以后,指名讀,兩種結局各一篇。
(八)布置作業。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小麻雀眼神的句子,領會其含義。
2.完成課后練習“揣摩運用”項內的作業題。
3.背誦指定章節。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小麻雀
眼神 內心世界 “我”的感情
小 愛 又不完全信任
黑 苦苦求生 憐憫
豆 被毀壞 還想依靠
似 預知生命危險
的 更黑更大, 等死或等活 聽天由命 哀痛
眼 看
睛 瞟
以目傳神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同情弱小
二、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20年代至抗戰前,歷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員、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教授,并從事創作。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為團結組織廣大文藝‘作者參加抗日宣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抗戰勝利后,在美國講學并進行創作。解放后回國,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首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著作豐富,主要有小說《駱駝樣子》、《無名高地有了名》;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歌頌新社會,語言生動、幽默,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三、有爭議的問題。
1.關于本文的中心。
關于本文的中心,還有另兩種說法,一種是:《小麻雀》表達了作者同情弱小,厭惡強權,揭露丑惡。的思想感情;另一種認為表達了作者在30年代對處于沉重剝削、壓迫下的中國人民的憐憫,以及告訴大家要奮起反抗才能自救的思想。
2.小麻雀是否死了?
另一種意見認為小麻雀沒有死。理由是它“確是沒有受了多大的傷,雖然胸口落了點毛”,況且還有作者的悉心照顧。
3.文章最后小麻雀明白了什么?
對這個問題也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小麻雀并沒有明白什么,只是作者希望它能明白些什么。理由一是文中的“似乎”,一是根據作者在30年代的思想狀況。當時,老舍先生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雖不滿于現實,但并未看到革命帶來的希望,正處于迷茫時期。如他自己后來所說:“我有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正因為那是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我可是不敢革命,我只寫出我對他們的同情,而不敢也不能給他們指出出路”(老舍:《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1952年5月21日《人民日報》)。另一種則認為小麻雀終于明白了,這個世界是黑暗的,要想活下去,只有斗爭。
(韋永 陳欣 陸習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