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了張老師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學環節設計巧妙。為了讓學生體會中華不振的真正原因,張老師在導入時就抓住租界地是什么樣的,讓學生說說,結合課文說,想象著說,然后教師出示租界地的圖片讓學生看著說,接著讓學生想象中國人的生活,緊接著,張老師點擊鼠標,把兩幅天壤之別的畫面放到一塊去對比看看,讓學生初步體會當時中國的貧窮、落后的現象。
第二、張老師在本節課中,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了導語,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感氛圍。一開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那是一個惹出麻煩,沒處說理的地方”引入,產生對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疑惑。接著通過他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婦女哭訴;洋人得意揚揚;巡警訓斥;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第三、張老師的課容量很大,在一課時里將課文的內容全部設計在內,重點設計得當,但是因為教學內容設計較多,教師“灌輸”的時候多與學生思考和回答,整節課教師是主導,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能夠體現。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