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半截蠟燭評課稿
今天上午,我們一起聆聽了胡老師的《半截蠟燭》的一課教學。課堂上,教者以人為本,以讀為主,重在引導,整個課堂讓學生充滿活學的氛圍,給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胡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引導他們從,讀中釋疑,既為學生創造了閱讀實踐的環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課伊始,教者出示“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殊之處呢?”的問題,引導學生解疑。再者出現“這半截蠟燭存在那些隱患?”等問題,學生的閱讀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師讓學生自己讀書。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好準備,整個課堂書聲朗朗,,情意濃濃。
二、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胡老師在教學中,處處體現了她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讓學生自由讀文,如教學中,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者讓學生從文中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人物學習,。學生情緒很高,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讓學生自由表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完課文后,讓學生說一個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學生各抒己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者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轉變角色,重在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導,主要體現在激發興趣,使學生愛學;營造氛圍,使學生投入地學,給足時間,使每個學
生扎扎實實地學;適當開展自主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互動地學,并根據學情,加以引導、點拔。在《半截蠟燭》的教學中,胡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用充分賞識、激勵的話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樂趣,獲得成功喜悅,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
篇二:《半截蠟燭》評課稿
《半截蠟燭》是五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劇本,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感受、強化這個新知識。X老師正是從戲劇視角定位教材,并且特別注意激趣,以多種形式為落實新知識的主要途徑。相信孩子們不僅在這堂課,還會在以后都喜歡上劇本。
了解(找、說、補)——
X老師先充分把握住文章的學習提示,讓學生自學提示,繼而他們找到并說出何為劇本。同時教師補充說明:本文以對話為主叫話劇,它是劇本的一種形式。X老師再讓孩子們與文本教師的對話中,輔以他的`補充,使他們知道什么是舞臺提示、臺詞、劇情、潛臺詞。
感受(讀、演)——
X老師通過搭設臺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們在讀演結合中進一步走入劇本,從以下幾句別有深意的話中可窺見一斑:1、要演好這個片段,要先做到什么?2、如果把這句話演好,就是活生生的伯諾德夫人了。"導演"們就這句話發表一下高見。3、注意到了提示語,不僅把語氣說好了,還能演得活靈活現呢。蘇大師有言: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個過程中,正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充分演繹了以上三種角色的內涵。
強化(寫)——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還說過:學習的智慧出在指尖上。張老師在課堂上的兩次小練筆的確飽含著師者的匠心獨運。一寫:伯諾德夫人(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給你們慢慢解釋......此處的提示語補充,讓孩子們深刻感知了劇本中提示語的作用;二寫:讀寫劇本[屋外的風漸漸小了,三個德國軍官走遠了,芥奎琳端著熄滅了的蠟燭從樓梯上下來。] ( )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不斷提示:嗯,小括號馬上出來了......這樣便讓孩子們注意以劇本的特點練筆。
圍繞新知識展開的學習時刻以研讀文本的語言為本,它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此外,X老師讓我特別欣賞的大將之風是:他總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語言去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拙筆至此,我也說一點拙見吧:人物形象已經飽滿,但主題能否提升?對這"半截蠟燭"是否該有所思考?
【半截蠟燭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