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我觀看了胡靜老師的一節綜合實踐課《縫建子》,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為了讓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的緊密結合中促進勞動技術素養的形成,上課伊始就胡靜老師出示孩子們踢毽子的情景,充分利用學生好奇愛玩的天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他們的興奮點,調動積極情緒,使學生樂學、愛學。
在進入制作階段,胡靜老師創設一個學生的設計討論過程,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再通過教師對毽子各部分制作過程的剖析,讓學生對做毽子的方法進行初步了解,構建起制作毽子的模式。然后,讓學生自主設計、制作;最后讓學生踢一踢、比一比,既體會成功制作毽子的喜悅,又從實踐中進一步考慮如何改進,再邊做邊想邊玩中,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了提高,體現了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本節課中我認為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了解了毽子,親手制作出了毽子,通過踢毽子、評毽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給學生探究方法的時間少,探究的不夠充分。其次成果展示時讓學生玩的時間少,談體驗的時間不夠充分,最好讓更多的學生說。如果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綜合實踐課《縫建子》評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