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上山主題活動課的教學設計
小猴上山主題活動課的教學設計
活動目的
1.通過情景體驗,讓幼兒知道遇到困難時應該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勇于克服困難。
2.培養(yǎng)幼兒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3.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錄音機1臺,配樂磁帶1盒。
2.小猴、小兔頭飾各1個。
3.設置3個場景。
場景一:條狀藍皺紋紙鋪成的1條小溪,廢木板1塊,廢紅磚10塊,繩子、竹竿各1根,半截廢紙板4塊,分別散亂地擺放在小溪兩側、長廊的石凳上面(或下面)。
場景二:在長廊的柱子上拉兩根平行的繩子,繩子繞上綠色條狀皺紋紙,將1只風箏置于上面。竹竿1根、木質方磚兩塊、小椅子1把,分別放于長廊兩側。
場景三:1幅山林背景圖,1塊綠地毯鋪在背景圖前面。
活動過程
一、分配角色,導入活動
1.幼兒扮演小猴,老師扮猴媽媽。
2.師:今天天氣真好。猴媽媽帶小猴子上山去玩。
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小猴子跟在猴媽媽身后,蹦蹦跳跳地出發(fā)了。
評:輕快的音樂極好地渲染了氣氛,調動了幼兒的良好情緒,教師帶著幼兒一路走,一路學小猴愛做的蹦、跳、抓耳撓腮等動作,十分逗人。孩子們一路歡笑,輕松愉快,情趣盎然,進入角色快。活動式的導入方法,新穎、自然,易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二、開動腦筋,設法過小溪
1.在一陣流水聲的音樂中,師生來到了一條小溪旁(場景一)。
2.師:猴兒們,一條小溪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們大家一起來想辦法過小溪吧!
3.啟發(fā)幼兒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鋪出兩條過小溪的路。鋪路時請幼兒共同參與。
4.請幼兒排成兩隊,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一個,從鋪好的兩條路上走過小溪。
評:幼兒在情景化、角色化、游戲化的環(huán)境中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十分投入和認真。許多幼兒積極動腦 筋發(fā)言,最后,想出了用木板和磚塊分別鋪出兩條路的辦法。在場地上放置的廢紙板、繩子等派不上用場的物品,有利于訓練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幼兒必須判斷出這些物品中哪些可用,哪些無用。
三、幫助小兔,取下被掛風箏
1.繼續(xù)前行一段路,來到場景二處。師生見到了正在傷心哭泣的小兔(幼兒扮)。
2.老師引導幼兒親切詢問小兔哭的原因。
3.請幼兒幫助小兔想辦法取下被掛的風箏。誰想出辦法,老師就請他上來用自己想出的方法來試著取風箏,直到取下風箏。
4.師生將取下的風箏交給小兔并道別。
評:在這一情景中,幼兒能積極開動腦筋,思維十分活躍,大家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可見該問題的設置,其難易程度是適中的,適合中班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當幼兒成功地取下風箏時,大家都高興得歡呼起來,幼兒的自信心、同情心及樂于助人的情感得到了培養(yǎng)。
四、教師小結
1.在音樂聲中,師生蹦跳著來到場景三處。
2.師生自由地、四散坐在當作草地的綠地毯上。休息片刻后,老師啟發(fā)幼兒講講:①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應該怎樣做?②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小朋友們又該怎樣做?③遇事多動腦筋有什么好處?
3.老師小結: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應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熱心地幫助別人想辦法解決困難;愛動腦筋、樂于助人、勇于克服困難的小朋友才會越來越能干,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勇敢 。
活動結束:
評:先讓幼兒討論,自己遇到困難和別人遇到困難時,自己應有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最后,老師精練的小結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 相關推薦
【小猴上山主題活動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烏龜找家》教學設計03-20
課文《一棵小桃樹》教學設計02-28
語文《小露珠》優(yōu)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12-29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學設計(通用7篇)10-26
讀書交流活動課教學反思02-26
語文《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通用16篇)04-15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上山下鄉(xiāng)訪問調查工作小結03-20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jīng)》教學設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