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的教學設計范文
[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史料性的敘事文章,向我們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簡要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文章點面結合,具體周到,詳略得當,適宜學生遷移運用,同時融人文性與思想性于一體,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易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目標預設]
1.知識培養目標:
(1)能自學本課生字,準確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感悟到詳略合宜的寫作方法。
2.能力培養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復述鄭和遠航的第一次航海經過。
3.情感培養目標:引導學生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1.重點:緊扣課文重點詞句,感悟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形。
2.難點: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設計理念]
首先讀是小語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受感染與熏陶,才能上出“語文味”兒來。這是篇敘述性很強的小學語文課文,更應立足文本,引領學生走入文本潛心閱讀,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緊扣詞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反復品味領悟,動情誦讀,進入課文描繪的境界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
其次,這是篇以明朝為時代背景的史料性較強的課文,它遠離了現在學生的生活實際,再加上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歷史還不夠了解,因此要他們感受鄭和這個偉人的形象及遠航所產生的偉大意義,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要憑借資料收集、多媒體等策略,拉近學生與鄭和的距離,引起共鳴。
最后,整個教學過程中緊扣中心句,提領而頓。以學定教,順勢而導,倡導學生閱讀個性化行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設計思路]
本課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緣題質疑,誘導學生興趣盎然地初讀,在讀通順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脈絡。第二課時立足文本,借助媒體,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趣激興,以讀為主,以情促悟,豐滿人物形象。以課文核心句子遠航的意義和影響為突破口,展開讀書交流活動,感悟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再回歸文本,理解意義。然后動情總結,升華情感。課堂訓練,落實雙基。最后打通課內外拓展延伸,向學生推薦閱讀《上下五千年》,落實《課標》中“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下面重點講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溫故探新,喚起回憶。
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
2.這節課讓我們繼續穿過悠悠的時光隧道,去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生接答:鄭和),去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生讀課題:鄭和遠航),相信你會收獲得更多。
二、緊扣中心,潛心會文。
1.師引:600多年前,鄭和遠航這一創舉是史無前例、無人可比的。即使在今天,也是舉世矚目的壯舉。書中對他的航海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請快速瀏覽全文,找到這一句!(學生自讀)
*在指名交流的基礎上媒體出示中心句子:“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引導生齊讀這句話。
*引問:什么是頂峰?(山的最高點)從這個詞你讀明白了什么?(鄭和遠航獨一無二) 2.過渡:課文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和“范圍之廣”
呢?讓我們走入課文,讀讀劃劃,然后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自悟,師巡視點拔。
4.讀書交流活動,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組織、引導和點拔。為方便備課,按序書寫。
(1)學生體會“規模之大”。
*預設①媒體顯示句子:“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師引問:透過“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這兩個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耳中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描繪,體會場面的壯觀熱烈)
*預設②媒體顯示句子:“隨行的有水手、翻譯……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引:這里寫出了什么?(人數多、準備充分)
*預設③媒體顯示句子,數字均為紅色:“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先進的儀器。”引導生齊讀這些紅色的數字,想象:我們的這幢教學樓長58米,寬10米,寶船約有兩幢教學樓這么長,六座教學樓并排在一起那么寬,你感受到了什么,用哪個詞來形容?(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再媒體出示圖片直觀感受,情感激揚:這可是在600百多前的明朝呀,你有什么感受?(自豪)然后引導感情朗讀:誰來自豪地讀出寶船的雄偉壯觀?個別讀,再齊讀。再引導:除了這些寶船,還有什么?引生回答后師接引:難怪課文第三自然段中說這船隊像——生讀“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師引:足見它規模之大啊!(板書:規模大)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時鄭和的樣子了嗎?(學生想象練說。)師引:是呀,鄭和就這樣意氣風發地指揮船隊“揚帆啟航”了。(板書:揚帆啟航)
(2)學生體會“時間之長”“范圍之廣”。
*過渡:那鄭和遠航的時間多久呢?誰接著交流?
*預設④媒體出示第六自然段。引問:這么長時間,這么多的遠航,發生在600多年的中國明代,你有什么感受?(板書:時間久)朗讀引導:真是史無前例,令人贊嘆!讓我們贊嘆地讀讀這節!
*預設⑤再讀這節,除了時間久,你還能讀出遠航的什么?(相機板書:范圍之廣)師引:鄭和究竟到了哪些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播放媒體,介紹鄭的的航海路線及所到的國家。朗讀引導:看了這些,你心中升起一股什么情?(敬佩)讓我們懷著敬佩之情來讀這節!
*預設⑥師引: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職,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沒有回到祖國!讓我們帶著懷念之情再讀這節!
5.小結:同學們,當我們再次來讀這句話時,相信,此刻的你心中感受一定更深了!媒體出示開頭的中心句“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引生朗讀體會。
三、品味意義,感受形象。
1.過渡:鄭和的七次遠航到底有什么意義呢?引生回答。(相機板書:友好往來,頑強探索。)
2.師引: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那么他都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請看!音像圖播放第四自然段文字,引生具體感受友好交往情景。
(1)預設⑦認真讀讀第四節,哪些詞語突出地表現了鄭和船隊的受歡迎?請學生圈圈畫畫再進行交流,相機理解“扶老攜幼”“驚嘆不已”的詞語意思。
(2)朗讀小結:師引:鄭和下西洋確實——出示句子讓生接讀“促進了我國與……友好住來……下西洋的故事。”
3.師引:鄭和的遠航是一帆風順的嗎?引生回答,相機板書:兇險。
(1)引生默讀第五節,遇到哪些風險?用“——”劃出寫風險的句子。
(2)指名交流,預設⑧哪些詞表現了風浪的險惡?生活中你看到過嗎?你能讀出這種險惡嗎?指一生讀,引導:聽了他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會想起哪些詞?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員,你會怎么樣?鄭和呢?引生回答,什么叫 “化險為夷”?從中看出什么來?引導生感受鄭和的膽識與才干。
預設⑨從對抗海盜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鄭和的什么?(機智、勇敢、善于用兵)
(3)師動情小結:是的,在漫漫的航途中,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戰勝了兇險。(板書:戰勝)它表現了——引生齊讀“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四、回歸整體,升華情感。
1.師動情總結:鄭和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鄭和遠航說明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探索精神,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架起了與亞非許多國家的友誼橋梁,也正因為如此,它被載入了史冊,流傳不息。
2.媒體出示鄭和圖象,引:面對這位歷史英雄,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3.讓我們自豪地來讀讀課文的第七節,體會鄭和遠航的非凡意義和影響。
五、課堂訓練,落實雙基。
1.鄭和遠航共有七次,文章只介紹一次,這樣寫什么好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在今后作文中加以模仿運用。
2.依據標題,指導熟讀復述。引導學生試著根據小標題來熟讀課文,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可以通過抓關鍵詞語,想象畫面的方法幫助復述。
六、課外延伸,拓展積累。
1.上網查尋“鄭和遠航”的更多資料,更多了解這位英雄及這段歷史。
2.把鄭和遠航的故事講給朋友、家人聽。
3.推薦閱讀書目: 《上下五千年》
[板書設計]:
揚帆起航
10.鄭和遠航 友好交往 勇于探索
戰勝兇險
規模大 范圍廣 時間久
- 語文《鄭和遠航》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鄭和遠航》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